【本報新竹訊】科幻電影裡微型機器經由注射進入人體修復受損器官的情境,可望成真。清華大學化工系日籍教授堀江正樹和博士生陳楷荏組成的研究團隊,打造出跟毛髮一樣纖細的分子開關,只要用光照來控制,一秒內可開關十次,並傳達比自身重量多一千六百五十倍的力量,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陳楷荏說,分子晶體比粉末還細小,得黏在針尖上固定,他常得屏住氣息在顯微鏡下觀察與量測,因而練出一套憋氣功夫。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分子機器的傑出科學家,顯示這個研究領域炙手可熱的程度。陳楷荏表示,分子機器是尺寸很小的機械,在分子尺度下,藉由光、熱、電訊號等外在刺激,使分子間產生如馬達運轉、肌肉收縮、齒輪轉動等運動模式。
在堀江正樹指導下,陳楷荏挑戰應用層面較廣的固體單晶體實驗,發現二茂鐵超分子晶體在藍光雷射照射下擴大,一旦移除光源,晶體便迅速地恢復到原先的狀態,重複的擴大、收縮在與電路相連接後,就成了光致超分子開關。
陳楷荏說,經由藍光雷射控制電路開關,光致超分子開關每秒鐘可連續開關十次,也就是一分鐘可以連續開關六百次,並仍然維持相當穩定的電流。
研究團隊接著用這個超迷你、速度又飛快的分子開關來遙控物體,透過微力感測系統發現,可以彈飛比超分子晶體還重一千六百五十倍的小球,將光能快速轉化為機械動能。
陳楷荏表示,這項實驗必需「暫時停止呼吸」,因為僅數十微米的分子晶體比一般粉末還細小,得黏在針尖上固定,連呼口氣都可能影響實驗失敗,他常選在夜深人靜時,關掉實驗室冷氣,屏住氣息在顯微鏡下觀察與量測,「因此練出一套憋氣的功夫,現在輕鬆憋個一分鐘沒問題。」
堀江正樹表示,光致超分子開關是個偶然發現,他總鼓勵學生多方嘗試,享受「玩」實驗的樂趣,「如果你不試,永遠不知道會發現什麼」。光致超分子開關是項基礎研究,但未來在這項基礎上,可望研發出更微小、複雜、功能更多的分子機器,如更微小的電腦、不開刀就能進入人體修補器官的儀器,可能進一步改寫科技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