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以前的電腦課,都是在學Word這些文書軟體,對小朋友而言不好玩。」今年三十歲的香港女孩辛婥琳,有感於程式教育浪潮興起,三年前在香港創立「First Code Academy」(FCA),教孩子使用程式語言。在新加坡、香港兩地已有基礎後,辛婥琳的第三站選定台灣,明年起透過開設課程、舉辦工作坊,讓台灣的學生、家長能夠更認識這個與電腦「溝通」的工具。
一○七年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將資訊科技列為國、高中必修科目,課程內容中納入程式設計、演算法等,要培養學生的運算思惟。早在台灣之前,世界各國早已開始關注程式教育的重要性,包括英國、愛沙尼亞等國都已列為必修課程;鄰近的韓國、新加坡也開始積極在學校推動。
辛婥琳在金融業工作期間接觸到阿里巴巴、百度等企業,體認到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性,而後轉投入科技業,在美國學習程式設計期間,會利用假日時間教小朋友做自己的App,原以為小朋友會覺得艱澀,沒想到學生非常喜歡,讓她興起將程式教育在香港扎根的念頭。
「現在是學程式設計很好的時機。」辛婥琳說,十年前工具不夠發達,連大人學起來都很困難,但近年工具愈來愈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發明了一套八歲小朋友也能學的程式設計語言「Scratch」,用孩子熟悉的堆積木來學coding(編碼)。
「程式訓練的是縝密、系統性的思考能力,各領域工作都需要。」辛婥琳舉例,像設計遊戲「憤怒鳥」,學生須思考每隻小鳥的功能、碰到不同狀況時的反應等,電腦只要少了一個編碼,指令可能就無法運作;FCA課程會依照不同年齡使用不同工具教學,但訓練的核心能力都相同。
辛婥琳表示,二○一三年剛開始推動時,對香港家長而言是很新的概念,家長會擔心小朋友過度沈溺於電腦,但隨著民間團體慢慢推動,家長觀念逐漸翻轉、政府也開始重視,台灣與香港教育體系很相像,都重視數學、理科,但對電腦使用能力卻不是很重視,現在台灣課綱將推動,「相信風氣會逐漸興起。」
設備不足 偏鄉校憂
不過資訊教師擔憂,資訊科非考科,長久來一直不被重視,多數學校頂多一位資訊教師,或請其他科老師兼任。師資數量、是否有能力教程式設計都是問題。另外,不論大、小校都指出,若國一到國三、高一到高三各年級都要開資訊科技課,現在電腦教室設備根本不足。
台中市溪南國中資訊組長胡啟有表示,少子化影響,各校老師缺額有限,資訊課程多由自然科、甚至是其他科老師來教學,這些老師沒受過程式設計訓練,要教未來課綱內的內容恐有難度,此外,設備也是一大問題,運算思惟是很抽象的內容,一定要具體化才能讓學生理解;電腦是最基本的配備,有時還需搭配平板電腦,但多數學校電腦教室數量不足,偏鄉學校可能連一間都沒有,大校就算有一、兩間,若未來各年級、各班級都要上課,「設備需求量很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