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凱維和朋友成立「前進吧!移動環保柑仔店」,推廣食物零浪費理念。
圖/葉凱維提供
【本報台北訊】食物買太多,眼看快過期,只好丟掉?便當訂太多,沒那麼多人吃,怎麼辦?愈來愈多青年意識到食物零浪費的重要,紛紛成立臉書社團、設置社區冰箱、辦「免費商店」,隨機、隨時分享吃不完的食物,貫徹有「food」同享的「共享青年」理念。
大學念輪機工程的葉凱維,曾在港口工作,常看到垃圾和水母同漂,對「海龜吃到塑膠袋死掉」的新聞深有感觸,決心投入環保組織。一回他和夥伴做社會實驗,在美食街吃掉各桌剩下的食物,發現食物浪費驚人,當下成立「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臉書社團。
社團一開始只是邀朋友若東西沒吃完就發出訊息,好讓附近朋友幫忙吃,目前吸引八百多人加入,大家共識都是「不要有這麼多食物浪費」。社團也強調,送者和吃者並非施捨關係,「你奉獻食物,我奉獻胃」,好讓製造食物所花的社會資源不白費。
有人在台大會議廳辦活動時便當訂太多,在臉書po出訊息,立即有人轉貼到PPT台大學生版,便當迅速拿光;有人在餐廳叫太多菜或年節禮盒吃不完,po出訊息,也有人來幫忙吃。還有人感性說曾受人扶助,現在想報恩給大眾,定期買食物歡迎有緣人取用。
另外,葉凱維還與朋友成立「前進吧!移動環保柑仔店」,他把一台舊三輪車改裝,貼上「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海報,環島騎車宣揚理念。車上放有友善環境小店的販售品,好跟人們交流台灣好物;遇到民眾追上來送吃不完的蔬果食物,三輪車就變身「免費商店」,供人自由取食。
與咖啡店合作
設享食冰箱
德籍學生Stefan Simon九月與位於台北公館的「半路咖啡」合作,在店內設置「享食站」冰箱,也成了續食好去處。
在附近上班開會、劇場排戲的人們,每有便當、餐盒等吃不完,就送到冰箱,並在臉書社團po圖文;有些小吃店打烊後有飯菜沒賣完,也有熱心人士幫忙送來,食物都迅速被拿光。最讓參與者高興的是,「享食站」並非學生、文青專屬,連附近做資源回收的阿伯也知這裡有冰箱,「這才能證明享食站的價值!」
其他限定食物分享的臉書社團還有「盛食驛站—剩食交換平台」、南華大學成立的「剩食分享與交換@南華」,不限種類共享的有「斷捨離!免費的以物易物商店」、「分享愛,免費結緣」、「Taiwan Give」、「不要再買了!免費的幻物與換務」、「二手物品交流專區」等。
「共享青年」超越薪水、房產追求,更重視共享理念。葉凱維認為,一方面是因現在台灣生活相對安逸,資源取得容易,許多人不用為了生存而煩惱;一方面也因愈來愈多青年認為,與其追求物質,不如保護好環境,才是給下一代最好的資產。「事事有因果,希望世界未來變怎樣,就該怎樣做;積極共享資源、不浪費,正是實踐我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解決食物浪費
學生研發App
現年二十六歲、目前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修讀商學和經濟學的華德,與三十一歲、即將取得環境科學系碩士學位的歐布萊恩,他們「熱愛食物且厭棄浪費」,即使不是科技長才,但仍設計「食物雲」(FoodCloud)App,協助企業在有剩餘食物時通知慈善機構。
零售商只須將欲捐贈食物的訊息上傳至「食物雲」,當地慈善機構就會自動接收訊息、在指定時間前往提貨,並分發給需要的人。食物雲不僅僅是App,她們還成立社會企業,負責尋找和過濾收受捐贈的慈善機構,並確保食物在收集後能妥善保存。
華德也讚揚其他新創企業,設法解決食物浪費問題,如英國的Olio,讓民眾能和鄰居分享剩餘食物,以及在美國協助企業捐贈食物的「零浪費」(Zero Percent)和「食物捐贈連線」(Food Donation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