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
不知道多少人是因為聽了「歌劇魅影」唱片中,克莉絲汀銀鈴般的嗓音,才想到要倫敦親眼欣賞該劇的現場演出。雖然,近年來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已經不再演唱這個腳色,但是當年這個為她量身訂做,而且全球轟動的角色,似乎已經灌注了莎拉布萊曼的精神,別人無法取代。
深受兩種音樂文化衝擊
莎拉布萊曼的歌聲充滿了個人特質,讓人充滿迷惑與想像,就像航行在海的水手聽見蘿蕾萊的吟唱般,成為一種方向感的依歸,一種心靈折服的美聲女神。她的音質純淨、通透,演唱起不食人間煙火的角色時格外惹人憐惜,讓我們不禁好奇她的出身以及音樂成長背景。
生於一九六○年八月十四日英國樸茲茅斯的莎拉布萊曼,父親是土地仲介商、母親是蘇活區的舞蹈女郎。而莎拉布萊曼的母親從小就望女成鳳,帶著她四處學習芭蕾、歌唱、表演,以及各種比賽。她也因此認識眾多古典作曲家的芭蕾音樂,而父母親則喜歡聽六十年代的重搖滾音樂。因此在兩種音樂文化的衝擊、交融下,奠下莎拉日後發展跨界音樂的基礎。
從小就到處比賽的莎拉,十三歲首度以音樂劇「我與亞伯特」登上舞台,之後她又進入正統的表演藝術學校就讀,例如英國艾蒙豪斯芭蕾學校、倫敦藝術教育學校、皇家音樂院等等。而她就讀皇家音樂院時,更加入大型流行舞團開始在舞台上嶄露頭角。
唱「歌劇魅影」攀上高峰
二十歲的莎拉參加韋伯音樂劇「貓」的甄選,獲得Jamima一角的演出,因此贏得韋伯高度的欣賞,兩人更進一步在一九八四年韋伯生日時正式結婚。不過在這次婚姻之前,她在一九七八-一九八三曾與樂團經理史都華(Andrew Graham-Stewart)有過一段五年的婚姻。
與韋伯結婚後,在老公強力的音樂支持下,莎拉的演唱事業平步青雲。一九八六年雖然以「歌劇魅影」攀上高峰,但是之後的「愛的觀點」卻票房不佳,不久後的一九九○年兩人就宣告離婚。儘管如此,到目前為止莎拉布萊曼還是韋伯心目中的第一女伶,更是樂迷心目中韋伯音樂劇「永遠的第一女主角」。
離開韋伯之後,莎拉雖然更為自由但是卻頓失強大的表演發展相關資源,她嘗試與音樂劇相關的舞台劇、電影演出,但是效果都不好,最後終於才確定發展「歌手」路線。而此時她的男友,也就是「謎」(Enigma)合唱團的創始團員法蘭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開始擔任她的唱片製作人,為她製作了「Dive」、「Fly」、「Time to Say Goodbye」、「Eden」等專輯。
找到了事業第二春
其中兼具古典與流行唱法的「Time to Say Goodbye」,更是為她找到了事業第二春,在一九九七年全球狂賣兩百五十萬張,在台銷售也超過二十五萬張。而「月光女神」、「精選韋伯音樂劇」在台銷售量也都超過十萬張以上。
莎拉布萊曼除了擁有精采歌藝之外,其實她也是一位唱片收藏家,CD收藏多達八千多張。因此透多眾多不同類型的音樂欣賞,讓她能夠悠游地游走音樂劇、古典、跨界之間,她演出且錄過的音樂劇包括「貓」、「歌劇魅影」之外,還有「夜鶯」、「愛的觀點」、「Granpa」、韋伯「安魂曲」等,而演出過的輕歌劇包括雷哈爾「風流寡婦」、蘇利文「賓札斯海盜」。
興趣是看電影的莎拉布萊曼,未來的計畫除了唱歌之外,還有創作音樂以及寫小說。
在眾多美聲演唱家中,莎拉布萊漫無非是最得天獨厚的一位。除了具備天生的純淨無瑕音質外,還具備融合各領域音樂的視野,同時她在一九九六年正式學習正統的聲樂訓練,在她狂賣的專輯「Time to Say Goodbye」展現令人難忘的效果。
對於喜歡音樂劇的朋友來說,莎拉是永遠完美的克莉絲汀;對於喜歡跨界音樂的朋友來說,莎拉則是允文允武的古典流行通吃美女;對於喜歡漂亮嗓音的朋友來說,莎拉更是樂壇稀有、歷久彌新的美聲天后。音樂圈要是少了她發聲,就像森林裡少掉了最會唱歌的那隻黃鶯,將是樂迷最大的遺憾。
歌劇魅影的誕生
一九八四年二月,在一個寒冷的清晨中,當卡麥隆‧麥金塔許(Cameron Mackintosh,之前和韋伯合作過「貓」劇而名利雙收的製作人)正在洗熱水澡時,接到一通來自韋伯的電話。「他偶然開始談論起把小說『歌劇魅影』製作成舞台劇的想法。雖然我把這列為備用的構想,不過我知道韋伯腦中已經出現一個偉大的計畫了。」麥金塔許如此說道。
一個愛上女高音的故事
而這個典型的感人愛情故事,關於那出沒在歌劇院裡,有著醜陋臉孔而帶面具的魅影,愛上一個女高音的故事││對韋伯這樣的作曲家來說是個明確的選擇。因為在故事裡融合了情感和樂曲,「我認為這是個悲劇式的愛情故事」韋伯說。而且他寫了一封信給莎拉布萊曼:「我知道我要去製作一部羅傑斯及漢默斯坦式的浪漫的愛情故事,而且『歌劇魅影』有可能製作成為帶有歌劇的愛情故事。我知道它一直是我唯一想要做的東西。我感覺到在我腦海中甚至已經產生了它的旋律。當我在戲院裡做過各式各樣不同的嚐試後,我終於找到了我所要的歸向。」
韋伯喜歡上的是故事裡的戲劇性和那份感情。他說:「如果不是那張臉,誰能產生這一切故事呢?」他始終以獨特的眼光看待它。對他而言,「歌劇魅影」是他所找尋的羅曼蒂克情節。
成功的小說改編劇碼
「歌劇魅影」改編自本世紀初的小說家嘉斯頓(Gaston Leroux 1868 - 1927)的同名著作,記者出生的嘉斯頓,以其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寫下這部懸疑、詭譎的小說。「歌劇魅影」音樂劇的成功,除了本身的故事取材非常吸引人,其戲劇結構所蘊涵的「後現代主義」原創性,也非常符合當代戲劇的品味。
雖然今天「後現代主義」尚無明確的定義,因為我們正處於後現代之中,但是在沒有更恰當的方法來詮釋這齣現代舞台劇之前,我們不妨先用「後現代主義」來看待它。基本上「歌劇魅影」的「後現代」魅力有二:一、成功的改編(Adaptation),改編是後現代作品裡常出現的技巧,成功的改編可提昇作品的可看性,為觀眾提供不同欣賞的觀點。而且這種改編常常是許多主題或故事的綜合。在「歌劇魅影」的改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作品主題的影子,例如:「浮士德」的墮落模式、「拜倫式英雄」的母題就明顯的表現在劇中。二、「戲中戲」的特殊效果,在後現代的劇場舞台,戲中戲常常讓觀眾徘徊在現實與虛幻之間。
「歌劇魅影」是一篇淒美的愛情悲劇,也是一部驚憟小說,它的成功在於後現代的舞台表現技巧,以及韋伯音樂所帶出的戲劇張力。精彩的音樂再加上神奇的戲劇魔力,誰能不被韋伯戲劇化的音樂所打動呢?
美聲禮讚
由最近的唱片市場銷售數字來看,我們竟然發現了一個新的生力軍,並且相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那就是古典跨界音樂。所謂古典跨界音樂,顧名思義就是界於古典音樂及流行音樂間的一種類型,大都是演唱者以古典聲樂式的唱法來演繹一些較為流行市場接受度較高的歌曲,像安德烈波伽利、莎拉布萊曼、夏綠蒂等,都是相當傑出的例子,並且在全球各地都締造了不錯的銷售數字。
由於近年來唱片市場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再加上盜版商的猖獗,已經讓唱片業是叫苦連天。不過總觀台灣各類型音樂的市場銷售表現,只有在古典跨界音樂這塊市場有比較突出的表現,甚至已經快追上西洋主流流行音樂市場的業績。這讓許多人聽到這個結果時都感到相當驚訝,不過這也顯示出台灣的年輕樂迷也慢慢地能接受古典的音樂型態,像先前來華訪問的莎拉布萊曼、秘密花園等藝人,都在台灣賣出了好成績。
我們最後不難發現,人聲其實是最能感動心靈的樂器,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透過這些優異歌手的美聲禮讚,定讓人性獲得前所未有的昇華,獲得共鳴,這也許就是為何跨界音樂能在流行音樂市場擁有一片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