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度路與立德路口機慢車專用道,右轉汽車必須提前切進慢車道再右轉。圖/蘇健忠
高雄市民族、建工路口設置有汽車專用右轉道與號誌,可有效區隔汽車與機車爭道。
圖/劉學聖
【本報台北訊】上月底,三十七歲高雄市瑞豐國小會計主任莊雅婷載著八歲的兒子,要從高雄市新生路穿越漁港路到前方待轉左轉,未料她才駛出慢車道,就遭正要右轉漁港路的油槽車撞倒,當場捲入輪底,母子均不幸死亡。外界把焦點都放在未注意右側的油罐車司機,卻忽略了另一個導致悲劇「殺手」,就是設計不良的號誌,而這些設計不良間接殺人的號誌,卻普遍存在全台各個路口。
據統計,國內每年有十四萬件交通事故發生在交叉路口,幾乎每天就有兩人在路口喪命,除了雙方搶快、視線遮蔽或未禮讓外,不良交通號誌成為最大「殺手」,因不良設計引導快車道右轉、慢車道直行相撞,或T字路口汽車左轉,容易擦撞與直行機車或行人的號誌比比皆是。
錯誤設計
汽機車路口爭道
下班時間,車潮湧入高雄市區各條大路,沿著四維四路向西走,雖有分隔島隔開快、慢車道,快、慢車道也各自設有紅綠燈,但當紅燈秒數倒數三、二、一時,兩號誌卻同時從紅燈轉為「圓頭綠」燈號,一輛輛快車道外線汽車,隨著路面右轉標線轉彎駛入中華四路,卻與慢車道直行機車糾結在路口,機車先是緊急剎車,再從汽車夾縫中竄出。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彰化縣鹿港新設的媽祖路、臨海路交叉口,雖然政府宣導「快車道右轉」會挨罰,但仍常發生快車道右轉車輛,撞上慢車道直行機車,探究原因,主因在於慢車道寬距窄、大型車輛難以先切換至慢車道再右轉,加上慢車道號誌又豎立在快、慢車道中間,快車道車輛難分清楚。
不良的號誌設計,不只會讓同個車道汽機車「打結」,更會造成車與車、車與人的相爭與碰撞,以台中市台灣大道與朝富路T字路口為例,每當朝富路左轉台灣大道與行人穿越號誌同時綠燈,行人得快步閃開左轉車,騎車從台灣大道沿最外側車道右轉朝富路時,也常可見直行車偏右、右轉車偏左而打結現象。
「這完全是錯誤設計!」交大管理學院院長張新立表示,錯誤的號誌設計讓民眾陷入險境,遇上車禍恐怕都可申請國賠。一名車禍鑑定專家表示,錯亂的交通號誌會造成事故,鑑定時通常會檢討「沒有保持安全間隔」、「轉彎車未禮讓直行車」,甚至要轉彎車理賠,但事實上號誌設計本身已不符規則,「高雄市政府必須檢討。」
車流複雜
號誌未與時俱進
轉角路口遇上車禍,往往歸責於右轉車未禮讓直行車,但先天設計不良的號誌、標線,再加上後天缺乏取締,讓「死亡交通工程」藏在不少易肇事路口。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強調,在台灣,除了汽、機車數量不斷攀升外,近年還加入自行車、電動機車和電動自行車,交通工程、號誌卻仍停留在十年前,早已跟不上國內複雜車流,加上設計不當的交通號誌,事故就會不斷發生。
李克聰指出,台北已有不少路段分隔行人、車輛通行時間,先讓行人走完、再讓汽機車右轉,避免人車交織問題。標線方面,台中也已有路段加寬外側車道,將直行、右轉箭頭獨立,如北屯路右轉文心路時,最外側車道直行機車會自然偏左、右轉機車偏右,避免爭道。
「交通安全,不能完全交給用路禮儀。」李克聰說,近年北部捷運、公車等公共運輸較中南部發達,不良號誌、標線設計,又以中南部偏多,交通部門勢必要先從肇事較高的路段著手改善交通號誌,依不同車種、車道設置號誌,同時搭配教育與執法,才能有效減少憾事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