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老人生病很辛苦,尤其失去自主能力以後。」五十五歲罹患周邊神經病變的周先生,進到診間坐下後,看著外籍看護推出診間的老病人,感慨的說。
「對啊,許多家庭寧願自己顧,省下外籍看護花費。」一旁的義工大姐說,「那也要家人夠多,而且有『閒人』願意顧。」
「沒錯啦,但家人要全心照顧,可能會去工作。我看過許多配偶或子女,照顧高齡失能老人壓力太大,久了就有憂鬱、焦慮或暴力傾向。」
「怎麼會這樣?」
「照護很累人,加上經濟負擔,讓照護者有『看不到明日』的感覺。」義工大姐說,「我媽媽以前照顧長期臥床的爸爸。我爸爸一臥床就十幾年,媽媽佝僂駝背,自顧不暇。我想要辭職回家照顧爸爸,公司主管為我分析,不如認真工作,把薪水拿一部份請外籍看護,確保我的工作,又減輕照護壓力。」
「我非常感謝主管,我老爸逝世了,我還保有工作。可是薪水存不多。生活很拮据,真希望我老爸當年有保險。」義工大姐有感而發。
聽到對話我提醒他們,「沒錯,現代人活得更久,可能病得更久,要先做準備。」
「我覺得為了我自己老後有好的照護品質,要投保『長期照護』險,才不會重蹈父親覆轍。」
「投保『長期照護險』,就像為自己預購老人支票,到時候可兌現。台灣的健保讓全民在二○二五年,成為世界第一老人國。」
「對啊,除了長壽,還要有能力請人照顧,萬一老了生病失能,預購的支票就可拿來兌現。」義工大姐笑說。
「政府不是在推動長期照護嗎?」周先生問。
「保障愈多愈好?自己的福利自己求?」
「依靠政府的計畫外,投保長期照護險,預先購買老人支票,也是讓自己高枕無憂的保障。」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