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烏紗帽

文/劉丹 |2016.11.14
1437觀看次
字級

文/劉丹

在梨園舞台上,無論是京劇《鍘美案》中的青天大老爺包拯,還是豫劇《七品芝麻官》中的縣官唐成,他們頭上的烏紗帽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麼古代為官者是否真的都頭戴烏紗?

其實早在東晉時期,烏紗帽已經出現了。東晉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稱為「烏紗帽」;到南朝宋明帝時,劉休仁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紮邊的帽子,也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流行於民間,無論貧富均可佩戴,當然顏色、樣式也各有不同,但都統稱為烏紗帽。

到唐朝,太宗李世民下詔: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李白有首〈答友人贈烏紗帽〉:「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靄。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可見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便服。

宋元時期,烏紗帽仍在民間廣泛佩戴。有趣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這位極具創造力的帝王為防止朝臣議事時交頭接耳,就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會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這也就是我們在舞臺上見到包拯所戴烏紗帽的樣式。但在民間,百姓仍可隨意佩戴烏紗帽。

直到明朝,洪武三年明確規定:「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園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特有標誌。平頭百姓不得再著烏紗帽,見戴烏紗帽者,也只能惶惶如仰視;只是,帽翅也隨著官級的升高而加長。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就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員的「烏紗帽」也換成了紅纓帽,但烏紗帽作為官宦的代名詞已經深入人心。清代文人鄭板橋就曾寫出了:「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的詩句。

《論語》曰:「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講的就是「德」乃為官之要。頭頂烏紗,更要心繫百姓。

在戲曲舞台上,演員也用藝術的手段表達了對烏紗帽的理解,長方形的方帽翅是給忠臣、正義的官員戴的;菱形的尖帽翅是給貪官、奸臣戴的;圓形的圓帽翅是給陰險、狡猾、吹牛拍馬、糊塗的官員戴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