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風華上 尋訪郵政博物館 再憶魚雁往返歲月

文/汪淑芬、江今葉、鄭崇生 |2016.10.30
2263觀看次
字級
新北市平溪郵局門口,有座以生鐵鑄造的圓筒型老郵筒,是全台尚在使用中,歷史最悠久的郵筒。圖/王朝鈺
阿里山郵局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是全台海拔最高的郵局,宮殿式建築外觀,是地標景觀之一。圖/黃國芳
花蓮縣玉里鎮有一輛郵局巴士,奔馳在最美縣道193線;「行動郵局」為民眾帶來方便,也成為另一種懷舊風景。去年第二代行動郵車(圖)功成身退,由嶄新的第三代車接棒。圖/李先鳳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五年十月號 http://www.cna.com.tw
柏林通訊博物館展示郵政系統發展史過程中,各時期不同的郵箱。 圖/江今葉
成立於1872年的柏林通訊博物館,內部古典歐洲建築風格吸引無數建築迷,到此一遊。 圖/江今葉
已有145年歷史的德國柏林通訊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郵政博物館。 圖/江今葉
1921年,中華郵政發行的第一張航空郵票價格9角。 圖/鄭崇生
1840年英國發明世界第一張、俗稱「黑便士」的一分錢維多利亞女肖像郵票。圖/鄭崇生
華府郵政博物館收藏各國郵筒,台灣早期限時郵箱按郵寄地區漆成深淺不同的藍色,「限時郵件、隨寄隨送、省內各局、一律辦理」模糊可見。圖/鄭崇生
二戰期間,這封1942年原要寄往荷蘭的信件,蓋上「經審查退回」字樣,未能交到收件者手中,也反映當年美國國內的情勢。 圖/鄭崇生

文/汪淑芬、江今葉、鄭崇生

中華郵政走過兩甲子

郵你真好!

中華郵政已走過兩甲子,跨越三個世紀,改制公司十三年來,持續推動業務創新,愈來愈活潑,至今仍是承載人民信賴的大家庭。

歷經清朝、民國和遷台

與時俱進服務全民

中華郵政的歷史,要追溯到清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發布《台灣郵政條款》,並在台北府城設置台灣郵政總局,發行郵票,收寄民間郵件。

甲午戰爭後,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在台灣設置野戰郵便局,隔年廢止野戰郵便,接續辦理普通郵政。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英人赫德時任清廷海關總稅務司,擬具開辦新式郵政的章程,總理衙門在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奉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由赫德兼領總郵政司綜理開辦郵政事務,是我國現代郵政的開端。

現代郵政設立之初,由海關稅務司兼管,清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郵政始脫離海關,由郵傳部接管,並設立郵政總局。民國元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大清郵政」亦改為「中華郵政」。

民國十九年郵政儲金匯業總局成立。民國二十四年《郵政法》公布,郵政儲金匯業總局改名為郵政儲金匯業局,隸屬於郵政總局,同時開辦簡易人壽保險業務。民國二十五年《郵政法》施行並訂定《郵政規則》,確立郵政事業發展的基礎。

民國三十五年台灣郵電管理局成立,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一日,奉准分設台灣郵政管理局與電信管理局,同年郵政總局及郵政儲金匯業局自大陸遷台。

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一日,郵政總局因應業務發展及加強經營管理需要,將轄屬台灣郵政管理局改制為台灣北、中、南三區郵政管理局。

因應市場競爭及突破郵政經營限制,民國九十一年七月《郵政法》修正完成。隔年一月一日,郵政總局正式改制為交通部百分之百持股的國營「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型態由政府機關改制成國營事業機構,概括承受改制前郵政總局的資產、負債,並持續經營原有業務。

民國九十六年二月九日改名為「台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後因郵政四法修法程序未完成,民國九十七年八月一日,再依法回復法定名稱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百年郵局擦亮招牌

最值得信賴的好鄰居

中華郵政自公司化後,經營走向企業化,現任董事長翁文祺二○一三年上任後,推動一連串郵局形象改造計畫。「擦亮招牌」成為首要任務,將上千老舊郵局招牌全更新,且將以往傳統舊式燈管,換成較環保且更明亮的LED燈,讓郵局名符其實變成「亮點」。

近幾年,中華郵政更致力於局屋改造及資產活化,招商合作對象有旅館、速食業及超商等,從二○一四年四月推出首波郵政LINE貼圖,至今已有五波圖案,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中華郵政至今走過兩甲子,跨越三世紀,歷經數次組織變革,目前擁有二萬六千多名員工,在全國各鄉、鎮、市、區及離島超過一千三百個據點,為全國民眾提供郵務、儲匯、壽險的普及化服務。近兩年還透過郵局通路,協助各地小農銷售農產品,是個承載人民信賴的大家庭。

美國華府郵政博物館

全球集郵迷朝聖地

世界上第一張郵票是英國「一分錢」的維多利亞女王頭像,中華民國的第一張航空郵票,華府郵政博物館也有收藏,這個全球集郵迷的朝聖地,更是世界級的郵政博覽會。

華府郵政博物館不只記錄美國的郵政發展史,中華民國郵政發展及台灣在歷史洪流中的前塵往事,一張張小小郵票背後的故事,美國都有保存。

從上海寄信到北京,一九二一年當時的價格是九角起跳,以雙翼飛機飛越長城為航空郵票圖案,是為紀念當時京滬航線開通,這張民國政府仍主政大陸時發行的第一張航空郵票,郵政博物館將其視為「中國」郵政發展的代表先例,而郵票上清楚寫著「中華民國郵政」字樣。

一張郵票,刻畫著中華民國的那段歲月,而台灣這座島嶼上的曾經滄海,郵票也說故事,郵政博物館以台灣專項收藏,不定時開放展出。

根據郵政博物館資料,台灣最早的官方郵票可追溯到一八八六年清朝時期,當時有已付郵資的「印刷式郵票」;甲午戰爭戰敗,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後、曾於一八九五年短暫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國際社會雖不承認,但博物館珍藏印有台灣民主國老虎圖案的國旗郵票,則是台灣民主國短暫卻真實存在的歷史見證。

後來政府遷台、以澄清湖風景發行的中華郵政郵票,則成了郵政博物館內顯眼的布展背景。

除郵票,郵筒也刻畫著時代世局變遷,而郵政博物館從世界搜奇,一次就能全看齊,包括港英時期的大紅色郵筒、西德時代的黃色郵箱,台灣限時郵件郵筒的前世,更曾依本地、外埠漆有深、淺不同的藍色,而非現在的紅色,在博物館裡都找得到。

可知道世界上的第一張郵票哪國創的?答案是英國,名為希爾(Rowland Hill)的英國老師構想出讓寄件方事先支付黏在信封上的小紙片,英國於一八四○年發行了一分錢價格、俗稱「黑便士」的維多利亞女頭像郵票,郵政博物館也有收藏。而美國則是晚了七年、於一八四七年發行印有華盛頓頭像的第一張郵票。

郵政博物館還打造郵務作業的真實環境,讓民眾可以實際體驗,在科技改變地球村通訊方式的年代,美國仍努力保存郵務發展所見證反映的自身建國史及世界歷史縮影。

德國柏林郵政博物館

看見清朝明信片

已經有一百四十五年歷史的德國柏林通訊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郵政博物館。儘管後來轉型為通訊博物館,逐漸增加電信、航空館藏,但館裡的清朝明信片,仍是鎮館之寶。

原名為德意志帝國郵政博物館(Reichspost museum)的柏林通訊博物館(Museum fur Kommunikation Berlin)成立於一八七二年,由當時的郵政總長范史提芬(Heinrich von Stephan)創建,被認為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博物館。博物館內的珍貴館藏,是許多到柏林的郵政愛好者必到的旅遊聖地。光是博物館的古典歐洲建築風格就吸引無數建築迷到此一遊。

博物館地下室的暗黑劇院裡,收藏不少珍貴郵政寶物,許多罕見、年代久遠的郵票、郵件都收藏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得透過觸控才看得見的展示櫃裡。裡頭一件清朝時期由中國寄到德國的明信片,更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博物館原先以郵政收藏為主,人類早期的信件傳遞方式、郵政馬車變革、郵筒更迭全在博物館收藏之列,詳細說明德國郵政系統發展史。但隨著電信發展,從一八八二年開始增設電信部分,一九一○年開始增設航空展示,讓館藏更為豐富多變。

一九二八年起,博物館也增設無線電通信收藏。從傳統的兩地拉線通訊,到電話的問世與變革,在柏林電訊博物館,可以一窺人類電訊通訊發展的詳細歷史,從最傳統、古老的電話、對講機與計算機,到最新的智慧手錶都在館藏之列,台灣知名品牌hTC也有產品被收藏。

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本的郵政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嚴重損毀,許多文物資料在盟軍轟炸中化為碎片。冷戰時期,東德政府試圖重建,並在一九九七年將這棟建築列入文物建築。東西德統一後,博物館以德國國家郵政系統在二○○○年完成重建,並重新開館,逐步恢復原先的館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