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曾伯加分享與中華記協,前往中國大陸吉林的所見所聞。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人間福報》創報至今也已十六年。為了讓大眾和資淺新進人員對星雲大師創報理念,及對《人間福報》的宗旨能夠有更深入認識,人間福報社昨天特別舉辦「話說人間福報」活動,邀請業務、企畫、編輯等部門主管及同仁分享他們在《人間福報》工作心得與經驗。
《人間福報》社長金蜀卿表示,《人間福報》多年來建立的清流品牌形象普獲各界認同,許多海外媒體訪台都特別來與福報進行交流;《人間福報》著重美善、道德與光明面的新聞取向,受到大多數的肯定,也使福報在佛光山文化傳承方面,更具前瞻願景。
企畫部副理柯佩吟表示,三好校園舉辦至今第六屆,今年首度有海外學校入選,顯示三好的理念不只是在台灣,甚至在國際上也普遍受到認同。柯佩吟日前特別前往菲律賓參加三好校園頒獎典禮,親見以萬年寺為中心所推動的三好校園運動,獲得當地教育單位的大力支持,包括作家林素玲也特地為三好校園編寫插畫教材,並同意無償提供使用,更讓她對未來在校園弘揚三好的工作,更具信心。
發心是法 工作結合信仰
覺涵法師、妙方法師是編輯部的資深編輯,他們均表示,來到福報是學習,也是成就,不僅能為佛光山的弘法工作發聲,同時也因福報而使他們增廣見聞、開闊眼界,所以「在福報工作確實是一種福報!」覺涵法師說,佛教講求因緣,雖然不知道與福報的因緣還有多久,但他仍期許自己能夠不忘初心、不斷學習。而妙方法師引用大師在《星雲日記》所說「對人群的發心,就是佛法」來期勉自己「做什麼,就要像什麼」。
編輯主任郭書宏因所學與信仰,退伍後即加入福報,是報社一手培植的青年幹部。他認為在福報多年,收穫比付出更多,包括有許多海外採訪的機會,就是很好的歷練與表現舞台;過去曾主跑宗教線,與諸山長老結緣,經常聽聞法師說法,更擴充心靈層面。他說,任何工作都不會是一路順遂,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找到支撐點;福報不只是工作,更是修行,能夠把工作與信仰生活結合在一起,更是讓他安住福報的主因。
心領神會 傳承創報精神
編輯蕭涵友認為,相較許多媒體充斥社會和行車記錄器新聞,《人間福報》代表著力挽狂瀾正向能量,更是一份為讀者著想的報紙,尤其常常登出一些社會暖新聞之後,隔天就會接到許多熱心讀者電話詢問如何可以提供幫助,確實發揮媒體社會教化功能,是真正「真、善、美」的體現。隨後,已服務長達十四年的核稿曾伯加,亦分享日前受中華新聞記者協會邀請,赴大陸吉林省參訪的見聞。
總編輯妙熙法師表示,雖然《人間福報》是一份宗教團體所辦的報紙,但平日與編輯、記者所談都是新聞,並不傳教。今天從大家的發言中,卻發現同仁對於大師辦報的宗旨與理念,確實都已領受到了。他認為,這種精神的傳承,遠比技術更來得重要,也期望未來大家對新聞工作仍能不忘初心,為《人間福報》的宗旨與理念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