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今日人間福報教育藝文版一篇報導〈台法哲學教育大不同〉,讓筆者心有戚戚焉。往昔我在教學時,也著重於記憶、背誦、標準答案,但隨著近年教育模式變化,我也開始著重於思考力的培養。
「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如果沒有運用出來,畢竟是死的知識,於學習無益;因此,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強調「帶著走的能力」,希望把學到的知識化做能力,在生活中實踐;而十二年國教更重視「素養」,亦即一個學生能否打從心裡喜歡既有的能力、是否可以貢獻所長,造福社會;這樣的境界比單獨的知識、能力還來得重要。
這樣的能力進化,含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思考力」。思考力就是成功的關鍵力;不完全追求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學生能用口述或筆述的開放方式,去闡述一個現象、原因、探究為什麼,這牽涉到表達力、邏輯力與組織能力,遠比現行許多考題來得有深度,也更有統整能力。
所以我在課堂上常會問這些類似的題目:「為什麼秋天到了溫度就會變涼?」、「你覺得國慶日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想想看,颱風假應該要怎麼放比較好?要考慮到哪些事?」,這些都沒有正確答案,卻能讓學生有動腦筋的機會。
許多國際上的報告都指出,台灣學生在小學以前,國際大型測驗的成績比外國好,但為什麼中學之後卻漸漸望塵莫及?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學習與考試方式。因此,任何的學科,都可以融入思考的題型,如果要成為社會風氣,當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改變永不嫌晚,只要師長願意,也許我們就是培訓思考力的推手了!
林彥佑(台中市/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