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消失習俗 食福、拜土地公

 |2016.09.16
2368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昨天是中秋節,除了吃月餅、烤肉、賞月外,其實中秋節還有許多已逐漸消失的傳統習俗。

民俗專家、台中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舉例,以前中秋節也會吃麻糬,但現在因製作較困難,已經慢慢消失,反倒是烤肉風潮崛起,是這三十幾年來新形成的民俗。

此外,以前中秋節的月餅是一塊大餅,要準備考試的文人們會聚在一起吟詩作對、擲骰子,稱為「博狀元餅」,骰到紅色點數的就吃一塊,吃到最後一塊的就會高中狀元,「但現在人人都有大學念,好像也不太需要了」,林茂賢笑說。

民俗活動 連結人際媒介

林茂賢說,中秋節除了祭月,也會拜土地公。土地公有兩個誕辰祭典,一個是農曆二月初二,另一個便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春天祭拜是為祈福,秋天祭拜則是為了報恩、感謝豐收。台灣現在鄉下地區仍維持秋節祭拜土地公的傳統,會在田園、果園內插一根竹子,上面夾「土地公金」,這稱為「土地公拐」,讓土地公能拄著枴杖到各地巡視。

而秋節在東亞各地發展出不同習俗,賞月是相同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中秋節也是家庭團圓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回家一起吃飯、祭祖。

秋節晚上,活動多樣,如點蠟燭、掛燈籠。在香港的主要公園會有大大小小的中秋綵燈裝飾,氣氛熱烈。港島銅鑼灣及薄扶林還有舞火龍活動。韓國人們會去掃墓,用新收的穀物、果實祭祀先祖。在越南,晚上孩子們聽阿貴傳說、看舞獅。在日本,人們賞月時吃江米糰子,屋裡會擺上賞月團子、芋等。

林茂賢說,民俗隨著時代改變是正常的現象,從中秋節消失的習俗中也可以看出人際、社區關係間的變化。例如除了博狀元餅,以前中秋節有所謂的「食福」,由社區、村落每個人交一點錢,一起在土地公廟前聚餐,不只家庭團圓,更是社區一起團圓,但現在隨著社區概念愈來愈模糊,像食福這樣的習俗便已慢慢消失。

「人際之間愈來愈疏遠、連結愈來愈微弱,讓這些民俗慢慢消失。」林茂賢說,民俗活動是連結人際、人與在地關係的重要媒介,所以常會看到很多習俗都是「團體活動」,可以隨時代改變方式,但消失還是相當可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