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雅
在非洲南部莫三比克研究黑喉響蜜鴷(又稱非洲嚮導鳥或嚮蜜鳥)的科學家,最近發表研究指出,響蜜鴷不但會與人類(據說也會和其他動物)互惠合作,主動發聲通報人類何處有肥美蜂蜜的蜂巢,甚至有可能聽得懂人類召喚,帶領人類前往尋找蜂巢的位置。
黑喉響蜜鴷是鴷形目響蜜鴷科一種體型不過二十公分、五十公克重的攀禽,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包括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黑喉響蜜鴷頭部比例大,鳥喙粉紅且堅硬。成對排列的腳趾,有利於攀爬。尾部兩側有白色斑紋。雄鳥上體暗灰褐色,下胸腹部白色,喉部黑色,翅膀有白色條紋,肩膀上有一塊黃色斑。雌鳥無黑喉嚨,鳥喙是綠色。
暗黑的演化成長史
黑喉響蜜鴷會捕捉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會偷吃其他鳥類的蛋。不過,牠們最中意的食物,還是蜂蜜以及蜜蜂的卵、幼蟲和蜂蛹,此外,因為牠的消化系統內共生了能夠分解蜂蠟的細菌,還具備可以大快朵頤蜂蠟的罕見能力。
黑喉響蜜鴷是一種個性「不太光明」的巢寄生鳥類。雌性黑喉響蜜鴷自己並不築巢孵卵,而是把蛋生在啄木鳥、林戴勝、蜂虎等鳥類的巢中。黑喉響蜜鴷的雛鳥長有尖利的長喙,加上演化使其早於其他雛鳥破殼,破殼後會立刻用尖喙殺死巢中的其他雛鳥,從而獨占養父母的哺育。牠還能夠用特別的啼叫聲,讓養父母產生錯覺,認為自己仍然在養育一窩雛鳥。在羽毛豐滿之後,黑喉響蜜鴷幼鳥就會不辭而別,讓養父母白忙一場。
黑喉響蜜鴷長成之後,與生俱來善於發現蜜源,能知道方圓一百平方公里內的每一個蜂巢的位置,同時演化出「導蜜」行為。然而,嚮導鳥因為嘴很短,爪子不發達,不適合在蜂巢中採食,也沒有能力獨力搗毀蜂巢,因此演化出了尋找人類協同合作的特殊本領──先將人類引往蜂巢處,由人類破壞蜂巢取走大部分蜂蜜,黑喉響蜜鴷就能隨之安享破巢後的蜂蜜及其他動物無法食用的蜂蠟。其中,尤以雌性以及未成年雄性黑喉響蜜鴷,最常採用這種模式和人類共生互利。
特殊鳴叫聲引人來
每當需要幫手時,黑喉響蜜鴷便會發出一種特殊的鳴叫聲,及類似「跟我來!」的動作,吸引當地土著(布須曼人、雅歐人)的注意,將蜂蜜獵人引導至非洲蜂的蜂巢位置,當地土著先以煙燻方式趕走蜜蜂,接著破壞蜂巢採集蜂蜜,最後一定會為黑喉響蜜鴷留下屬於牠的一份。
據說,非洲土著把黑喉響蜜鴷當成神般崇拜,並誓死不渝的保護著牠們。土著們相信,如果知恩不報觸怒嚮導鳥,下次很可能會被引導至危險或有獅子的地方,所以土著堅守「彼此共享蜂巢」的默契。
事實上,土著也不得不如此,因為在過去物資貧脊的年代,蜂蜜是重要的經濟和營養來源,而土著尋獲的蜂巢,約有七成五是透過黑喉響蜜鴷引導而尋獲的。過程中,鳥兒會飛到遲疑不前的土著頭頂上轉圈,彷彿催促土著趕快跟著牠走。如此行走幾公里後就停止鳴叫,開始在林間無聲地飛著小圈,最後落在一棵樹上,土著就明白這棵樹叢中藏著儲滿蜂蜜的蜂巢。
專找利爪動物幫忙
雅歐人則表示,不僅黑喉響蜜鴷會出聲引導人類尋蜜,雅歐人也會主動以一種黑喉響蜜鴷聽得懂的聲音──類似「啵─哼」的短促呼嚕聲,接著長長的顫音,召喚或回應嚮導鳥,讓彼此心意相通而使雅歐人獲得比以往多三倍的蜂蜜,雙方水幫魚、魚幫水,更加合作無間。
英國劍橋大學與南非開普敦大學研究人員史波蒂斯伍德也說:「這種『啵─哼』叫聲,會讓嚮導鳥帶人類去找蜂蜜的機率從百分之三十三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六。」而一顆重達七公斤的蜂巢,足夠讓土著享用三、四天,接著再讓響蜜鴷吃上好幾天。
雖然科學家至今尚無證據證實,但咸信黑喉響蜜鴷也能和猴子、狒狒、蜜獾等動物合作,由其他動物收割蜂蜜,然後嚮導鳥再吃蜂巢裡的蜂蠟。據科學家推測,響導鳥之所以找蜜獾合作,主要就是蜜獾力氣大,有搗毀蜂巢的利爪,以及一身不怕蜂螫的厚毛。
現代化帶來新挑戰
不過和人類合作模式不同的是,一旦響蜜鴷想找蜜獾幫忙,牠會故意去啄蜜獾的頭,當蜜獾火大開始追趕響蜜鴷,就能把蜜獾引到蜂巢前,接著響蜜鴷高棲在樹枝上靜觀蜜獾搗毀蜂巢。一旦蜜獾喝足了蜂蜜,吃夠了蜂卵揚長而去。這時,蜂群因家園被毀而四下逃逸,響蜜鴷才施施然飛下樹枝來,不慌不忙地享用蜂蜜及蜂蠟。
不過近年來,黑喉響蜜鴷的導蜜行為遇到了一些阻力。因為隨著交通便利與商業發展,當地土著已可方便地購買到蔗糖和糖果,因此逐漸無視黑喉響蜜鴷賣力的邀請,未來這種「共享經濟」是否還能持續下去,科學家將密切觀察後續發展。
動物小百科
響蜜鴷食蠟祕密
響蜜鴷最驚人之處是牠們能夠享用蜂蠟,這在自然界是非常少見的。蜂蠟很難被消化,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什麼動物可以以它為食。早在十六世紀,一位在莫三比克的傳教士發現,這種小鳥經常飛進教堂,啄食蠟台上的蠟燭。牠是如何消化那些很難消化的蜂蠟的呢?鳥類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找到答案。
黑喉響蜜鴷因數量日益減少,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