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籍新住民阮安妮(左)與老公張芳遠(右)演戲默契佳。圖/彭家如
阮安妮從小愛越南傳統戲曲。
圖/彭家如
【本報彰化訊】三十一歲越南籍新住民阮安妮,原在家鄉馬戲團表演,十九歲嫁到台灣,夫家為嘉義傳承三代的歌仔戲班,她被賦予使命,學習台灣歌仔戲,從一句國語都不懂到現在成為當家花旦,被稱為「越南版孫翠鳳」,她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神戲》,獲得第三十八屆金穗獎,也受邀到英國參展。
「想演歌仔戲的夢想,沒想到來台灣才實現」,阮安妮待的嘉義新麗美歌劇團有六十年歷史,她與丈夫張芳遠是第三代接班人,即使近年來戲金比以前少,仍尋求創新,為傳統戲曲找出路。
文言文台詞
越南拼音硬背
阮安妮從小愛越南傳統戲曲,但當地歌仔戲文化逐漸沒落,她選擇進入馬戲團,擅長高空特技與軟骨功,因來台表演認識丈夫,結婚之後除了照顧女兒,也投入傳統歌仔戲,成為台灣第一位演歌仔戲的新住民。
越南野台戲「嘲戲」與台灣歌仔戲相似,「語言」是阮安妮最大挑戰,她常以越南拼音背台詞,不懂意思仍硬背,加上肢體身段不熟悉,壓力大卻不曾放棄。
「丈夫花很多心血栽培我,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歌仔戲的美」,阮安妮的拿手好戲為《陳靖姑收妖》,要能文能武甚至吊鋼絲,加上大量文言文,難度相當高,卻也證明她的實力。
阮安妮飾演刀馬旦也相當傳神,台上人生延伸到現實,她的女兒出生因難產發展遲緩,阮安妮除了台上獨挑大梁,下戲後還得疲於奔命照顧女兒,「女兒的喝采是最大的動力」。
阮安妮堅毅的故事被導演賴麗君、彭家如拍成紀錄片《神戲》,「新住民的堅毅擁有傳承文化的優勢」,賴麗君說,不只歌仔戲,年輕一輩不願再投入布袋戲,也有女性新住民正在雲林持續傳承,她們顛覆台灣人對新住民的印象,除了追求生活安定,也有理想,希望能光榮返鄉。
《神戲》目前在縣市巡迴,靠著當地人贊助場地,或由藝文單位協助放映,彰化市百年古厝王長發商號,昨天晚上提供騎樓場地及設備,吸引居民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