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最近一項調查報告指出,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年輕人少再提筆寫字,考卷字跡潦草,閱卷老師苦不堪言,有心人士憂心忡忡,設立指導班義務教學生寫字。其實不只大陸,台灣也有類似隱憂....
「以前」寫成「已前」
「我們進飯店放完『行禮』就去吃飯,但『蔡』都『量』了,可是湯是熱的所以沒差…」、「我在國中快三年了,在『者』段時間內,我經歷了很多事,也得到很多寶貴的事…」
翻開國中生的作文簿,錯字連篇的用語以及宛如流水帳般的描述,不但讓老師看了直搖頭,也對年輕一代的文字運用能力感到憂心忡忡。
拜現代科技之賜,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生活變得更便利,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搖筆桿」逐漸被「打鍵盤」取代時,影響的不僅是提筆寫字的次數減少,還有年輕學子江河日下的中文能力。
教國文長達二十年的西湖國中教師林燕齡觀察,這幾年學生的寫字能力的確出現每下愈況趨勢,電腦普及化減少了學生提筆寫字機會,因為字寫得少,自然也就常寫錯字,像是把「以前」寫成「已前」、「青年」寫成「輕年」、「這些」寫成「者些」等張冠李戴的情況,早已成為學生寫作常態,常讓老師「改作文」就形同「改錯字」一般。
林燕齡說,以前的學生一提起筆就可以洋洋灑灑寫出長篇文章,但反觀現在學生則是連三百字的短文都叫苦連天、舉手投降,字裡行間不只是「詞不達意」,文中還常常「天外飛來一筆」,連老師都弄不懂學生想表達的意思。
老師宛如猜謎
不只國中老師感觸良多,就連高中老師、大學教授也深有同感。面對這群從小就在電腦與網路陪伴下長大的「圖像e世代」,新竹高中國文教師劉正幸坦言,正所謂「熟能生巧」,文字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不常寫的情況下,語文能力確實有受到影響,學生寫錯字的機會也比以前增加。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安梧亦忍不住感嘆寫字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曾擔任大學考試閱卷老師的他表示,現代學子寫起文章來不但語意不順、更是字跡潦草,常常不是多一筆就是少一劃,遇到不會寫的字還會空下來請老師幫忙「填空」,讓閱卷老師宛如在玩猜謎遊戲般,令人啼笑皆非。而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高考、普考等國家考試上,寫字能力的低落似乎已成了全民皆有的現象。
「只打字而不寫字,長久下來是自廢『筆』功。」林安梧有感而發表示,唯有從動手「寫」的過程中,才能心領神會傳統造字之美,才能真正理解何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他強調,中文能力養成得靠日積月累的功夫,無法速成,更不能投機取巧。
上課多動筆
如何搶救學生日漸低落的書寫能力?林安梧認為首要之務就是增加學生在日常中提筆寫字的機會,他建議小學四年級以下的學生應盡量避免使用電腦寫作,透過提筆寫字方式讓學生中文書寫能力可以從小扎根。而林燕齡則是盡量讓學生可以從作業中練習寫字,要求學生寒暑假作業一定要用手寫,上課時鼓勵學生多動筆把重點寫在筆記上。
此外,也有老師是透過編輯班刊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多寫、多思考,像是宜蘭市南屏國小教師許家昇就將採訪寫作融入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訪問的心血結晶寫在稿紙上,再編輯成班刊,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有機會寫字,也提升文字運用能力。
不過,許家昇也談到雖然許多人認為電腦的普遍化會簡化學生中文能力,但不可諱言網路科技的運用已成為一股趨勢,因此他認為可用「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善用電腦網路,例如理工出身的他就發揮巧思自創「MSN教學法」,藉由MSN的對話功能來進行「自然知識問答」、「成語接龍」等,讓新科技也能為教育助上一臂之力。
「要啟發孩子對文字的興趣,才不會讓寫字成了如坐針氈的『文字獄』。」劉正幸語重心長表示,除了增加學生動手「寫」的機會外,也要注重如何啟發他們對寫字的興趣,才不會壞了學習胃口、視寫字為畏途,如此一來,才能讓寫作的底子真正扎根,讓中文素養可以跟著孩子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