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畢業生楊逸帆和他的團隊,花了七年時間拍攝的《學習的理由》紀錄片,在北中南五個縣市巡迴放映,獲得各界熱烈迴響。也讓人深思:讀書只有考試、成績?真正能幫忙孩子成長?
電影裡的孩子,都是我在人文擔任副校長時,才讀國小一、二年級的小朋友,經歷人文七、八年自由、開放的學習後,每個人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但國中畢業後要面對基測的挑戰,讓他們掉入另一個黑暗的深淵,影片就是記錄人文五位同學經歷的過程。
為什麼有熱情、天賦、才華、快樂的孩子,忽然間人生變黑白?原來是:考試。原本該展現年輕生命力的孩子,卻為了升學考試,把生命奉獻給練習和記憶、背誦,只為了求得高分。
學校為了幫助想考基測,就讀高中職的學生,開設了基測升學班,晨昏日夜,就在參考書、考卷中,把青春歲月和興趣、學習和創意,全部都抹滅,年輕的生命只剩下考試和分數。
民國九十六年,人文成立團體自學無學籍的高中,以行動學習和經驗知識為學習內容,擺脫基測的桎梏,造就像楊逸帆這樣的學生。有獨立思考,願意揭發教育錯誤的現象,讓大家思考,目前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幫助學生成長,還是抹殺孩子的青春?
看著人文的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角度,也願意努力付出,讓社會更進步,十多年來的辛苦,也有所回報。也希望大家一起深思,如何改變教育方式,真正幫助孩子能發展天賦、快樂成長。
陳清枝(宜蘭縣/人文國中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