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屑化身媽祖 環保宗教文創

 |2016.08.17
3462觀看次
字級
北港朝天宮巧思把汙染環境的大量鞭炮灰,變成精美的媽祖神像和文創品,創意又環保。 圖/蔡維斌
可愛的限量版幼囝仔紙公仔,還可看出鞭炮紙的痕跡。 圖/蔡維斌
保平安的「炮紙御守」。 圖/蔡維斌

【本報雲林訊】「鞭炮屑也可變成文創品,太神奇了!」列屬國家級重要民俗的雲林縣北港朝天宮每年媽祖出巡,短短兩天就炸掉超過新台幣五千萬元的鞭炮,數量相當驚人,但瘋狂炸轎之後的北港宛若戰後街城,炮屑垃圾堆積如山,一直是善後的頭痛問題,朝天宮巧思利用炮屑研製各種文創品,甚至邀請神像大師魏俊邦打造出炮屑媽祖和千里眼、順風耳,化腐朽為神奇,既環保又創意。

身兼北港鎮代會主席的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說,北港媽祖出巡最有名的是犁炮,這是百年流傳的迎神習俗,更和鹽水烽炮、炸寒單爺被稱為台灣三大名炮。但近來空氣汙染嚴重,媽祖不僅愛信眾也愛地球,因此這兩年積極倡導鞭炮減量,以降低鞭炮空汙。

炸轎成習俗 不可能廢止

可是民眾祭神熱情,加上炸轎風俗延傳百年,生意商家一直存有「放愈多生意愈旺」的舊觀念,使得鞭炮減量,仍是北港空汙防治的一大挑戰。

每年媽祖出巡熱鬧過後,街頭巷尾宛若戰場、炮屑如山,清潔隊一大清早就總動員,出動堆土機、清運車,從早清到晚,一卡車一卡車的炮屑往外送,十分辛苦。更頭痛的是,數量超過三百噸的炮屑一時之間無處堆放,無形中增加垃圾場負擔。

北港鎮長、朝天宮董事的張勝智說,與廟方協商期能開闢「炮場」,借由炸轎場的集中,便於清理且有利減量,從去年宣導試辦,今年雖減少約五十噸炮灰,但數量依舊很多。

篩檢硫磺粒 做鞭炮紙漿

蔡咏鍀說,民眾放鞭炮敬神已成習俗,只能設法減量。為消化這麼多的炮屑,廟方再三研究,大家集思發想,從過去有人把香灰製成「平安杯子」取得靈感,決定把炮灰再利用,於是和三峽一家紙廠研究開發出「炮紙紅包袋」、「炮紙平安香包」和超可愛的「炮竹幼囝仔公仔」等文創品,同時也請台南神像大師魏俊邦打造國內第一尊炮屑媽祖神像和千里眼、順風耳。

炮屑文創品製作過程頗為繁瑣,要篩檢炮屑中含大量底火硫磺粒,一道道手續製成紙漿,再形塑產品,文創品清晰可見鞭炮紙的痕跡,媽祖神像聞起來還有炮火味,只可惜魏大師去年往生,這尊炮屑神像算是遺作,更顯珍貴。

朝天宮董事蘇榮泉說,首批文創品都是限量發行,一推出引來遊客好奇搶購,三百多公斤炮屑製成上千個平安符和紙公仔,馬上被搶購一空。由於炮屑製作過程繁瑣,且都是純手工打漿糊製,製作成本頗高,如何降低成本,是未來量產的挑戰;廟方會設法克服困難,讓炮灰廢物得以廣用,把汙染變成更多美麗的文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