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陳文茜
文茜世界周報主持人
執筆人:陳文茜
文茜世界周報主持人
死了要不要上報?答案,要!
人最怕沒沒無聞地死,除非自殺,我還沒看過一個人死時,想要遠離人間無人聞問。
人快走那一刻,視覺模糊了,眼前已漸漆黑;接著嗅覺、知覺,最後是聽覺。死亡中的人,像一顆不動的星球,世界有若宇宙彗星瞬間遠去,愈來愈遠,終至消逝。那一刻那麼短暫,那麼不知去向;孩子們在身邊,是的,從此人生的恩恩怨怨,就此了結。臨終前想到自己即將化成一堆白骨,不禁顫慄。
人若知自己死後,會有一篇詳述生平的訃聞登在報上,告知終生糾纏的眾生們,死時可能安慰些,沒那麼恐懼。
台北久周文化出版社出了一本書《死也要上報》,原著作者瑪莉蓮(Marilyn Johnson)曾為多位名人撰寫訃聞。她為自己的職業取了一個可愛化名「死亡天使」,上帝是她的責任主編。她經常剪輯《紐約時報》的訃聞版,她發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紐時刊登了兩則訃聞,一位分析出維他命C的科學家,與一位分析出維他命K的科學家,分別享年九十三、九十二歲,周三與周四相繼死亡;兩人皆為諾貝爾得主。瑪莉蓮在閱讀他人死亡時還發現,美國第二任和第三任總統曾共同撰寫「獨立宣言」,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美國獨立紀念日那一天,他們巧合地同一日辭世。
瑪莉蓮這本書在台灣上市後,討論的人並不多。為什麼?是人們害怕死亡?還是大家都真地已心甘情願接受那一套「顯考陳母文茜狗太夫人」嗚呼哀哉的中式訃聞死亡定論?
一九八○年代「訃聞革命」出現英美,訃聞版成了美國大報的主流版面。訃聞內容,不可能如台灣如此刻板老套,訃聞撰寫者把人的一生撰注於一篇約千字的文學傳記,名氣愈大字數愈多。紐約時報有一度最受歡迎的兩個版面,分別是「Style」(生活風格版)與訃聞版。我有一位百億身價的舅舅,一回與他同座飛機從東岸飛至美國西岸,他和我聊了許多人生細節,把自己的睿智吹噓了一番;最後指指紐約時報訃聞版,想想那天兩腿一伸,不知在美國混了大半輩子,能不能混個訃聞上版,也沒拿個準。
台灣現在媒體恐怖至極,有若綁架集團,誰要被盯上了,誰倒楣,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我過四十五歲時,就曾說現在這兩個我都怕。但活時怕上報,死了就不怕,還想要。畢竟狗仔總不能盯著一個屍體東拍西拍!人活著,一旦死了,什麼也帶不走,就求個好名,這是人之常情。想想還有人懷念你,記得你,這一生也不算白來了。
瑪莉蓮這本《死了也要上報》的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紐時》,《時代週刊》、《經濟學人》、……這些大報大雜誌都開闢專撰訃聞的版面。往往一篇訃文以人生小歷史讀大歷史,每一個人都是時代變遷的產物,都在時代的更迭中,卡進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幾天我常想,可愛的訃聞版面,為什麼我們沒有?因為台灣太忌諱死亡?太懼怕文學創意,當死亡與創意撞在一起,真有忌諱?
某一天,我告訴一位朋友,退休後專寫訃聞。在陽世的權力鬥爭中,我已沒趣了,不妨把關人從陽間至陰間這一段路,「掌控」通往死亡的路權,生認其母,死認其文茜。
寫他人訃聞,也算閱盡人生,等到有一天寫自己時,面對死亡,應更坦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