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敬堯
——每一次文協舉辦「講習會」,都吸引許多民眾參加,尤其在一九二五年舉辦了三百場以上為最高峰,講者包含作家謝春木、記者王敏川、留日學生等。
近年來每年夏日,望子成龍的台灣父母總喜愛將子女送入夏令營,學習各種才藝,豐富生活體驗,積極開拓孩子們生命的視野。事實上,夏令營的營隊活動,最早在日本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台灣,是由「台灣文化協會」在台中霧峰所舉辦的「夏季學校」。
一九二○年代是台灣文化思想的狂飆年代,當時台灣已經被日本統治三十年,不再出現大規模的武裝抗日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台灣文教事業開始扎根茁壯,「啟迪民智」是當時建立台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向。
在這樣的熱潮中,「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林獻堂擔任總理,蔣渭水則是協會理事,成員包含大地主、醫師、律師、記者等文化圈人士。文協的宗旨則是台灣文化運動,致力於提升民眾的知識水平,並且啟發民族的思想。
蔣渭水認為,殖民教育是奴化政策,為了讓正規教育可以發展,就必須要推行各種「社會教育」。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接觸各種進步思想,文協便以《台灣民報》作為宣傳媒介,在全台各地設置了許多讀報社。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則是舉辦「講習會」,進行民族運動的啟蒙工作。
每一次文協舉辦「講習會」,都吸引許多民眾參加,尤其在一九二五年舉辦了三百場以上的講座為最高峰,講者包含作家謝春木、記者王敏川、留日學生等等,講題則有「宣揚台灣議會設置」、「台灣文化與社會狀況介紹」,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參與講座的民眾,合計有十一萬人以上。
台灣各地在每月除了有定期舉辦的「文協講習會」之外,文協也在一九二四年的暑假,開始嘗試辦理「夏季學校」。同樣也是進行社會教育,但是形式上更像是夏令營,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裡聚集多數成員,進行文化講座與交流活動。
在一九二四年八月,文協第一次試辦「夏季學校」,地點是霧峰林家萊園的五桂樓(現今位於台中市明台中學校園內),為期兩周。沒想到反應良好,本只招收四十名聽講員,但卻來了五十五人,還有十名女子,旁聽生多達二十人。
因為「夏季學校」有了熱烈迴響,文協又在隔年一九二五年的夏天再度舉辦,從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九日為止,同樣為期兩周。課程安排,則有「經濟學」、「西洋文明史」、「憲法大意」、「科學概論」、「契約」、「孝」、「衛生」、「中國古代文明史」等等課題。
從現在眼光來看,這些講課主題十分生硬嚴肅,但對於當時求知若渴的台灣青年來說,卻是猶如甘泉活水,帶來許多新鮮的文化刺激。第二回的「夏季學校」,甚至吸引了高達八十三人來參加,皆屬年輕男女。
在這一次「夏令營」的茶會中,有一位留學上海的男學員曾發表意見:「我回來台灣,感到法律對我們的束縛非常的嚴重,要如何才能夠解除束縛?這當然不是一兩人的力量可以致之,希望各位研究這個方法。」也因此能觀察到,「夏季學校」不只是單純的聽課而已,參加的會員們也藉由這個「夏令營」,來交流、討論關於台灣文化運動的未來。
具有夏令營性質的「夏季學校」,從一九二四年伊始,在萊園總共開辦三回,每一次的舉辦都獲得年輕知識分子的熱烈迴響。藉由「夏季學校」與「文協講座」的努力,日本時代的台灣文化運動也開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