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昨天舉辦「衛生福利專業獎章暨表揚模範公務人員典禮」,前衛生署長、現任監察院長張博雅出席擔任頒獎人,卻在致詞時酸食藥署「不要隨便幫人家改名字」,米粉變炊粉,醬油變胺基酸液,是不是月餅沒月亮、老婆餅沒老婆,都得改名?「只要對民眾沒傷害,根本無改名必要!」
今年度衛生福利專業獎章,共有十七人獲獎,包括口腔癌防治之父韓良俊、前衛福部長蔣丙煌、台灣眼庫之母胡芳蓉等人,另有十一名衛福部公務人員獲選優秀楷模,由於正逢衛福部改組三年之日,身為前衛生署長的現任副總統陳建仁、張博雅等,均特地回來衛福部擔任頒獎人。
只是,食藥署昨天恰巧預告「包裝醬油之品名及標示規定」草案,表示原先計畫將非純釀造的醬油標示為「胺基酸液」,但因遭反彈,改要求業者按醬油製成方法,正名為釀造、速成、水解或混合醬油。
張博雅致詞時,除了以前衛生署長身分,也以消費者立場批評食藥署「隨便幫人家改名字」。她說,米粉正名為炊粉後,新竹米粉的名稱反被大陸註冊走;如因成分、製作方法不同,可用括號補充。她認為,只要食品沒有違反規定,沒有造成民眾健康傷害,就不要隨便改已經沿用了數十年的名稱。
食藥署長姜郁美表示,對於米粉正名為炊粉,當時監察院、立法院都有要求,也有給業者六十天預告期改進,沒有意見後才決定實施。至於醬油則是有必要區分化學製成和釀造,因許多家庭主婦為了吃得健康,特別購買「純釀造」醬油,但並非是真的純釀造,所以有正名必要。
對於張博雅的批評,姜郁美表示會參考;她也認為,食品若因成分比例不同,當然可用括號補充來保留俗名,成分則用純度百分比標示,但製程完全不同的食品,例如醬油有化學和釀造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