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小學堂 預防網路遊戲成癮

文/劉銘雄 |2016.07.20
972觀看次
字級

文/劉銘雄

最近有一部泰國3C業者的商業廣告,有對夫妻帶著兒子購買平板電腦,當店員得知是要買給五歲大的小孩時,告知家長應該七年後再來取貨。店員解釋,五歲大的孩子應該要花更多時間與父母相處,而不是透過電子產品來麻痺心靈。現代父母陷入兩難,期待孩子透過網路世界幫助學習,但又怕孩子沈迷於網路世界。

把3C產品帶入孩子的生活前,先來想想可能的壞處。近期,有位年近三十歲的陳小姐被家人帶來接受心理評估。陳小姐國小時學業、人際都不佳,國中開始接觸網路遊戲,從中找到成就感、也結交到網友,從一開始每天四到五小時,到現在每天花在遊戲的時間大約八小時,相當一份正職工作。高職求學,因為熬夜玩遊戲,白天也幾乎都在學校補眠度過。畢業後,陳小姐斷斷續續做了兩、三年的工作,最近幾年則是再也沒有就業的動機。陳小姐的情況已經到達「網路遊戲疾患」的程度。

第五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將網路遊戲疾患放在待研究的項目之中,然而就亞洲地區而言,這個現象已經到達不容忽視的程度。根據研究亞洲地區介於十五歲到十九歲男生,有百分之八點四已達網路遊戲疾患的程度,而女生也有百分之四點五,情況也不容輕忽。如果孩子有下列情況,在九項行為準則中達到五項以上,且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很可能已符合網路遊戲疾患的診斷,應積極協助孩子就醫。

1.過分投入在網路遊戲,所有心思都在網路遊戲。

2.戒斷症狀:如果貿然中斷網路遊戲,立即出現煩躁、易怒的心情。

3.耐受性: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得到相同的快樂,因此愈玩愈久。

4.無法自制:想停止不玩,卻無法改變行為。

5.對其他事情缺乏興趣。例如:不想找朋友、從事原本喜歡的球類運動。

6.即使了解所帶來的社會心理問題,仍然持續過量使用。

7.欺騙家人、治療師實際的使用時間。

8.透過網路遊戲逃避焦慮、憂鬱、無聊等負向情緒。

9.長期使用的後果已經危及重要關係、學業或職業。

對於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要如何教導孩子正確使用呢?韓國在初級預防的例子值得借鏡,對於幼兒園的孩子要教導他們注意交通安全、不要接近陌生人;那麼同樣重要的,也要教導三到五歲的幼童,應該要能夠遠離平板、手機,使用時間不應超過每天三十分鐘,內容不該有暴力成分(即因暴力行為而得到獎賞,且即使是卡通版本也不行)。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