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全球華人按照習俗,要為先人掃墓,供祭水果供品,為墳墓培新土、折新枝,叩頭行禮以示「慎終追遠」,而今追悼先人隨著網路的普及,近幾年興起的「網路祭祖」,讓沒有空回鄉參與家族祭祖的人,也能上網表孝心。
清明節在去年被中國大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者稱,中華二十五個民族都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學者張豈之日前在西安舉行的「黃帝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 上指出:「心祭應當重於形祭」。 他說,人們在進行禮儀活動時,內心應該對禮儀活動對象,有真正的內在感情;各種禮儀、禮品等都是表面,屬於形祭,真正重要的是施禮者、參禮者及觀禮者內心,對於行禮對象的真實感受,這種心祭才是真正有普遍人類共同價值。
全球第一個可進行高度仿真祭奠的「無盡的愛」紀念網,幾天來已有近萬名深圳市民在網站上,用滑鼠「點燃」火柴,然後「拖」出三根香點著,再插進香爐默禱,模擬完成獻花、點燭、燒香、敬茶、敬酒等活動後,還可按照個人需求,選擇墓園的背景和墓碑等。
根據統計,大陸約有三十家網上祭奠網站,如「無盡的愛紀念網」創辦人之一陳蕗介紹,網路祭奠的好處是突破時空的阻隔,實現全天候的緬懷,隨時隨地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網絡能像真實祭奠一樣,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也有網友認為,網路拜祭形式不夠嚴肅,掃墓的意義在於親眼看看先人安息地,如果條件不允許,寧願在心裡默默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