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涉及區域圖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今日將公布結果。中國大陸學者表示,裁決可能對中方不利,但不會一面倒向菲律賓。此外在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的前夕,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打電話給菲國對口官員羅倫沙納,討論仲裁後因應事宜。
這次的仲裁案內容,包括中方提出的南海海域九段線(U形線)「歷史性權利」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中方實質占領的海洋地貌是否為岩礁而非島嶼,因此不能享有專屬經濟海域等。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主任閻岩對媒體表示,外界認為裁決將對中方不利,主要是從去年十月二十九日仲裁庭的裁決看出端倪。當時五名仲裁員全部認為菲國提出的十五項請求中,七項仲裁庭有管轄權,而在此之前,大陸一直主張此案實質涉及主權,因此仲裁庭沒有管轄權。
包道格估裁決溫和中立
此外,大陸一開始就表明不參與仲裁案的態度,在一方缺席的情況下,無法在庭審過程中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證據,可能會不利。閻岩認為,今日公布的裁決結果應該不會一面倒的支持菲律賓所有訴求,因為菲律賓「也有不合理和自相矛盾之處」,比如訴求中方的「歷史性權利」不符合公約,但自己也提出在黃岩島附近有「歷史性捕魚權」。
對於南海仲裁案,中國政府一直堅持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態度,外交部不斷展開宣傳攻勢,游說他國支持中國主張,同時又著手源頭「拆彈」,一方面頻頻向菲律賓新政府示好,另一方面又舉行中美智庫對話。但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參與仲裁「絕對不明智」,只會留下「蠻橫無理、忽視國際法」印象。 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研究副總裁包道格則估計裁決或許比較溫和及中立,認為對中國來說,將裁決結果帶來的劣勢變成優勢至關重要。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副教授王江雨向香港《明報》表示,仲裁結果未必一面倒對華不利,判定島礁的性質和海事權利繞不開主權,無論在管轄權和實體問題上,中國的法理依據並不弱,有機會卻白白浪費。
越馬印跟進? 陸須防訴訟潮
另一方面,專家提醒須注意與中國有爭議的其他聲索國仿效而提起仲裁,中國將面臨訴訟潮的壓力。越南和馬來西亞都有可能提起新一輪仲裁,這取決與中國與上述兩國的外交關係。印尼因為納土納群島的經濟專屬區與中國的九段線有重疊部分,雙方仍無法達成一致。
此外分析認為,中國在南海展示強大海空軍實力,「殺雞」豈須用「牛刀」,顯然不是針對菲律賓,真正意圖是回應美國的軍事威嚇。中國南海問題專家吳士存指出,中美關係可能因此降至新的臨界點,海上行動較量恐變得異常激烈,必須管控中美在南海可能發生的危機,防止衝突升級擴大,從而導致局勢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