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
華航空服員大罷工行動成功落幕,創下台灣勞工運動史上多項紀錄,也為社會大眾帶來幾個啟示。
首先,最應該肯定的是華航空服員工會以及參與行動的兩千多名職工所表現的決心與勇氣,斯能在高度壓力之下,團結意志,堅持到底,終於一鼓作氣直搗黃龍,達致全勝的戰果。
尤其,抗爭不過兩天,街頭靜坐僅五小時,過程理性平和,完全沒有煽情的言詞或粗暴的行為,堪稱一場平民寧靜革命,也可謂為街頭運動的典範。
成功並非偶然,運籌帷幄者必有過人智慧,罷工活動選擇的時機、地點、訴求,以及媒體運作的策略與技巧都恰到好處,才會普遍激起民眾的同情與支持,且其強度足以在罷工當時抑制住因空運癱瘓引起的騷動以及非空服類人員心理的不平與怨懟。當然,帥哥美女組成的美麗隊伍,表現出舉止溫文,吐屬不凡,進退有據的風度,也在電視畫面中為罷工行動頻頻加分,更連帶使得社會大眾一改過去對空中「少爺」、「小姐」們個個高薪、貴氣、嬌嫩的刻板印象。
有贏家就有輸家,除了受到牽累的兩萬多名旅客之外,罷工行動讓華航營運受阻及財務虧損,企業形象更遭到嚴重傷害。
固然滿腹委屈的華航管理階層也有話要說,但是冰凍三尺,勞怨早露,卻未能預作綢繆,先為化解,實屬無可推卸的責任;至於二十四日罷工當晚,幾乎舉國焦點都在南京東路上,華航高層幹部居然還堅持照原定計畫在桃園為卸任老董舉行歡送餐會,遂於消息外洩之後備受責難。以一個國家航空公司的領導團隊而言,對內疏於監督,對外昧於民意,就已構成不適任的要件了。
最近,外界將國內交通建設弊病叢生,歸咎於人謀不臧,甚至有所謂「交通幫」壟斷交通事業重要人事之種種傳言,這場華航員工抗爭事件勢必更將加重社會大眾的疑慮。
華航新任董事長何煖軒正好在事發當天就任,臨危受命之下,與勞方代表協商,迅速達成共識,結束罷工,弭平危機,故而獲得不少掌聲,算是亂局中的小小贏家。不過,他以新官上任的氣勢與政治本錢,一聲令下就把勞方的七項要求照單全收,倒也稱不上是什麼「危機處理高手」,勞資協商更不能說是「圓滿成功」,畢竟,由今天起,華航內部人事管理的公平性將面臨新的挑戰,而勞資之間的嫌隙也尚待縫補。
何董事長個人政治色彩強烈,行事風格頗具爭議性,入主華航後能否秉持廓然大公的態度,徹底整飭歪風,凝聚士氣,以振衰起敝,重拾社會大眾的信心,頗受關注。
華航,是國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航線最多的航空公司,因為具有國營事業的地位,素來備受寵遇,但也負載著不小的包袱,以致在經營效率與品牌信譽上不及民營的後起之秀—長榮航空。但願這場抗爭風波能成為老字號招牌浴火重生、再創新猷的轉捩點,也相信所有愛護華航的老顧客們,都會獻上誠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