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在各國的正規教育制度裡,對修業年限都有明確的規範,如果不能在預期的年限畢業,中小學稱之「留級」,大學謂之「延畢」,但不管叫「留級」或稱「延畢」,都是因為必修的科目未能通過或未修畢該修完的學分,沒有畢業資格,所以必須留在學校繼續就讀,當然也不受社會的認同與嘉許。
然而,現在「延畢」與過去已有相當大的不同,各大學的延畢生比例逐漸升高。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士班延修人數逐年增加,一○四學年就有四點五萬人不想畢業,延畢率達百分之十六點五。
大學生為何無法如期畢業?在美國,理工相關的科系課業繁重,教師要求嚴格,不能在四年內畢業是經常有的事情。在台灣,大學生的課業負擔相對較為輕鬆,因此才會有「由你玩四年」的謔稱,但現行大學的學習制度的改變,卻造成了許多學生不能如期畢業。首先,現在企業「異業結合」已為常態,業界需要「跨域達人」,因此,大學設計有雙主修、輔系制度,學生必須加修課程、學分,因而無法在四年之內畢業。另外,為了推動產學合作、縮短學用落差,實習制度也成為一種新的學風,在校外實習制度逐漸盛行之後,學生要重視學理、也要重視實務,學習的內容加廣加深,延畢也成為選項之一。
許多學生的延畢是因為個人因素與生涯規畫,有的學生為了考研究所,因課業尚未準備齊全,而男生又為了躲避兵役,因此,技術性延畢;另外,部分家境較優渥的學生,選擇在大學期間出國打工、遊學、當交換生,自然沒有辦法如期畢業;還有在大學談戀愛的學生,因為另外一半尚未畢業,為了怕聚少離多,感情生變,也選擇繼續「窩」在一起。而尚有部分學生不願離開校園,則是擔心不到工作,沒有好的薪酬,對未來有太多擔心,情願把大學當作避風港,等待好時機的來臨。
另外一類延畢的學生是最辛苦的一群。當前,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大學生,是靠助學貸款來繼續學業,等到畢業之後再慢慢償還,但還有部分的弱勢學生,雖因助學貸款學費有了著落,為了生活費,或要貼補家用,不得不四處打工,學科無法如期修畢,經常缺課被扣考,晚上打工,白天上課沒有精神,更沒有時間預習、複習功課,成績低落,最終不得不延畢。這些同學是求學過程中最艱困的一群,也是最需要關心、協助幫忙的一群。
對學校而言,延畢學生增多之後,就會影響學校資源的調度,包括圖書設備、教學空間、教師開課、課程配置、運動設施、宿舍餐廳等等。對社會而言,過量的延畢生也會影響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在台灣,無論公私立大學,都受政府的獎勵、補貼,延畢的學生享用更長時間、更多政府補助,也是件不公平的事。
然而,許多學生延畢是個人生涯發展之所需,多是配合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是以,社會、政府、學校、教師、學生應開始思考「延畢」的真正意義,也要開始能夠接受「延畢」的作為。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不僅不能「歧視」這些要「走慢一點」或「慢一點走」的學生,他們已想清楚自己人生要怎麼走,社會應尊重個人選擇、規畫,甚至提供應有的協助,讓他們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