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中研院長 廖提3願景

曹麗蕙 |2016.06.22
1250觀看次
字級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昨舉行院長交接典禮,新任院長廖俊智提出中研院未來的三大願景,包括研究帶動學術與社會進步;人文社會、數理工程與生命科學等三大領域均衡發展;重質不重量,力求對學術及社會有實際貢獻等,尤其要帶給關心未來發展的年輕人希望。

廖俊智指出,中研院院長不僅須扮演激發創新研究,掌握優勢領域的領導及整合者,亦為鼓舞同仁、激勵工作士氣的行政治理者,未來將秉「以誠待人,加強溝通」原則,凝聚院內共識。

他認為,學術單位並非活在象牙塔內,如他提出的三大願景中,特別提到要結合人文社會、數理工程、生命科學三大領域,解決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

他列舉台灣有年輕人對未來焦慮、社會各階層互信不足、社會經濟結構、節能減碳、老人長照等問題。他說,這些問題非單一領域可解決,例如老人長照議題不僅是醫學,也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節能減碳也涵蓋科學、經濟、法律、個人生活層面等。各領域須互相分工、整合,才能替社會找出可能解決的方案。

他表示,中研院培育的是專業學術人才,進行最尖端的研究,不能簡化成為產業界做職前訓練,而是要培養具獨立思考、領導特質、解決問題、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未來便容易接軌產業界。

翁:無怨無悔 問心無愧

昨天包括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翁啟惠等歷任院長,以及廖俊智就讀於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初中部導師蔡益助也出席交接典禮。

對於中研院長遴選風波不斷,海內外院士針鋒相對,陳建仁致詞時引用前中研院長胡適的名言「做學問要於不疑處有疑,待人要於有疑處不疑」,勉勵中研院所有同仁,要能彼此欣賞、互相包容,團結推動學術發展。

前院長翁啟惠則指出,現今社會對中研院的期待不同,除了追求學術自由,更期待對國家發展、經濟提升有所貢獻,這對從事基礎研究者是相當大的挑戰;他並說,過去三個月他嘗盡各種滋味,但無論如何,對回國的初衷還是無怨無悔,對所做所為問心無愧。

蔡益助致詞,拿出四十年前廖俊智得到「國家科學才能青年獎」的剪報。他回憶,大學聯考時,廖俊智成績可上醫科,卻填化工系,還告訴他「化工是全台大最有前途的科系」,現今看來廖俊智很有遠見,不追求近利,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下定目標、全力以赴。

交接典禮後,媒體問及近來中研院許多研究員參與政治、社會運動,甚至有人後來擔任立委,廖俊智表示,個別院士或研究人員有什麼想法、或參與各種活動,院長無法干涉;院長主要負責的是院務推動,他不會參與政治,而是專注於學術相關的努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