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叢林生活出坡打掃。
圖/人間社記者張利平
【人間社記者張利平馬來西亞報導】東禪寺為期五天的短期出家修道會,在惜別歌聲中圓滿,五日三百位戒子於大雄寶殿捨戒儀式。其中二十三人報名佛學院,佛光青年受持三皈五戒者也有近三十人。這是短期出家修道會十四期以來,最多人詢問有關教育的一期。
修道會期間,豐富多元的課程內容,引領戒子與法相會。心保和尚課程中開示,很多事情發生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還是別人?人總會為自己盤算著想,也必須有所犧牲,如果把自己放下,層次就會變得不一樣,會更上一層樓,因此心中沒有我,無我是最好的修行。
開堂和尚慧思法師在「進堂說明」中,強調叢林生活是以修道為主,睡覺、吃飯為輔,提醒戒子以平常心、謙卑心、無我心、菩提心來生活。新馬總住持覺誠法師則講述佛光山發展史及開山星雲大師的精神與理念。
為了讓與會者解開心中的疑惑,覺誠法師、滿慧法師、慧思法師、慧眾法師共同主持「綜合座談」,解答有關教育、宗教、社會、生死、修持、戒律等提問。
問及就讀叢林學院與大學有何區別,慧眾法師表示,佛學院與一般大學的目的性不一樣,除了學習基礎佛學、佛教應用,引領大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管理自己、如何與人相處。佛學院教育,也可以說就是「軟件」。至於大學所學是「硬體」,過去在職場上看到很多人的技能很厲害,但他不會做事、不會做人、不會與人相處,這是兩者最根本的不同。
慧思法師補充說明大學文憑是工作的門票,但有了大學的文憑,不一定有大學的程度。佛學院修的是品德學分,人品、人格教育是社會大學所沒有的。覺誠法師也表示,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在於正信佛教是給人光明不是讓人害怕,讓人產生心理負擔,每個宗教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只要不偏「邪」就行,佛光山不排斥其他信仰。
做好小事
能成佛道大事
經過五天的體驗,不少人表示,對整個人間佛教和自我修行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也有很多感觸。鄒委樺表示,雖然每天都很累,但整個過程是法喜充滿的,尤其在「演禮」和受戒過程,讓他既感動又珍惜。
楊玉鳳說,現在才明白原來當個出家人真不容易,無論吃飯、上課、拜佛誦經,甚至所有的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規矩,藉以調整身心、習氣。原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隨時保持正念,觀照自己的身口意,進一步提升自己。
「為了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他等了一年時間」,梁振興提及,當剃頭的那一剎那,突然感覺身心好清涼。修道生活的行住坐臥看來簡單清閒,小事與人生看似不相關,但他體會到生活細節若都能管好、做好,且不擾眾,這些「小事」就會成為成就佛道的「大事」。
鄭勇耀表示,〈勸發菩提心文〉讓他重新認識「菩提心」,以此發願,把短期出家修道會所學帶給身邊的人,在學佛道路上永不退票,永續經營。
劉存凱說,「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及深度」,這句話讓他印象深刻,雖然對戒常住已有一些基本認識,但聽覺誠法師介紹後內心仍舊震撼不已。而依量法師所說「憂道不憂貧,有道就是富有」這句話,也成為他在課堂上最大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