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意譯作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纏縛於僧眾身上的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分有僧伽黎、鬱多羅僧、安陀會三種,中國稱為祖衣、七衣、五衣三種衣。印度的僧侶乞化、修持,都是穿著袈裟;為漢朝時由天竺國傳至中國。
袈裟相傳由佛弟子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製而成。相傳金欄衣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奉佛施者。佛陀最初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於「毀其形好,僧俗有別」。《梵網經》卷下:「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僧寶又名「福田僧」,福田僧披的袈裟即是「福田衣」,意思是說僧侶能令一切眾生培植福報。因此,〈三寶讚〉道:「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學無為。」
自古出家人就是三衣一缽隨身,四海雲遊,一方面要在生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說法利益群生。清順治皇帝曾讚言:「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就可說明僧寶的可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