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昨天是國慶日,也是幽默大師林語堂一百一十歲冥誕日,原本由台北市文化局主管的林語堂故居,十月起由東吳大學接手經營。在文化局長廖咸浩見證下,原經營者佛光人文學院院長趙寧,遞送故居紙模型、以及大師生前珍愛的長袍、煙斗一併託付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希望台北文人能珍惜這塊人文聖地。
昨天移交儀式,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帶著音樂系師生,以溫馨的小提琴樂聲,隨後一行人在小提琴的樂聲中,打開故居捲花鐵門,拾級而下進入墓園獻花,表達對一代文人的崇敬之意。為了延續林語堂生前幽默雋永的人生哲學,東吳大學將透過系列講座、文學獎、導讀等推廣活動,為草山再啟一段人文佳話,十月並開放免費入園,讓民眾感受一代文人的故居風采。
林語堂畢生以英語寫作,著作等身,名滿天下,《京華煙雲》、《吾國與吾民》、《蘇東坡傳》等都盛極一時,是文學家、思想家、幽默大師、也是屬於平民的哲學家。筆耕近四十年,他的著作引領世人重視華文文化,並透過國際筆會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七十歲時選擇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定居,期間備受當時文壇重視,林語堂在這棟洋溢著浪漫西班牙風情的藍瓦白牆庭園寓所中,時而在陽台抽菸沉思,或是親手餵食中庭裡的錦鯉,也在書房繼續文學寫作,從民國五十五年至六十五年他過世止,過著恬淡卻充實的晚年,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他生活過的痕跡,也充滿了大師身影的哲思。
林語堂在「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一文中,形容陽明山的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重新開館後的故居裡,仍完整保存林語堂生前規劃勾勒的一草一木。在故居內,林語堂當年使用的手稿、信箋、照相、書籍、筆、墨、寫字檯、座椅、眼鏡、煙斗、衣物、打字機等,
都似乎娓娓述說著主人真樸的人生實踐。
東吳大學表示,將以外語學院和文學院豐沛學術資源,提升故居成為林語堂研究的國際重鎮,除開辦相關課程、研習、文學獎活動,啟發大師風範外,還將增加外語導覽,俾利國際人士了解林語堂的生平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