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笑了】新鮮荔枝的祕密

文/龔敏迪 |2016.05.12
1349觀看次
字級

文/龔敏迪

白居易曾描繪荔枝的保鮮難度,採摘後「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外香味盡去矣。」所以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必須在採摘後一天之內送到,才能保持原味。而長安附近並不產荔枝,必須從閩粵或者四川送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麼大老遠用快騎送到長安,也早已不可食用了。

宋代,福建人蔡襄有一部荔枝專著,認為福建所產荔枝天下第一,所產之地則「福漳亦知名」。而唐人李肇《國史補》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但,故鄉的美味往往令人難以忘懷,所以,宋代的《鶴林玉露》說:「唐明皇時,一騎紅塵妃子笑,謂瀘戎產也,故杜子美有『憶向瀘戎摘荔枝』之句。」

杜甫流落四川期間,曾遊歷到今天宜賓一帶,他在一次宴會上吃到了鮮荔枝,為此作詩說:「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鄰近戎州的州縣中,居於其下遊的有合江古縣,也是四川最重要的荔枝產地,從這裡走水路運往長安的可能性比較大。合江荔枝栽培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武帝時期,而此地屬於最高緯度的荔枝產區,成熟期比沿海的閩粵晚二個多月,這就為往北運輸在氣候上創造了條件。

《貴耳錄》記載有「天台桐蕈」,因為它「遠致色味必變,乃並桐木致之賈相供饌。」為了幾個小小的桐蕈的新鮮,把桐木一起從天台山運到杭州賈似道府上。宋徽宗的花石綱也運了很多名貴花木,結果由於氣候不同,種下後沒多久就死了。

荔枝也一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載:「宣和中,保和殿下種荔枝成實,徽廟手摘以賜燕帥王安中,且賜以詩曰:『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蠻。思與近臣同此味,紅塵飛鞚過燕山。』」汴京的保和殿下種荔枝能結果,也只能一次性的,季節一過,荔枝樹就死了。

等荔枝結了果,計算好成熟期,趁著氣候還適宜,將它們連土一起整體用船往北水運,或者乾脆就把荔枝樹種在船上。到了長安附近,荔枝恰好成熟可以摘了,然後用快騎送到宮中,楊貴妃就吃到了新鮮荔枝了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