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執筆人:張亞中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
執筆人:張亞中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
一個人到五十歲能夠有什麼?學位、家庭、事業俱足,再來呢?一個企業到五十歲能夠有什麼,名聲、規模、財富皆有,明天呢?《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任何因緣聚合所生之相,均會因因緣幻滅而消失。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為其講授《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頓悟。「不執住於任何法相,但不停止播種善因」,就成為「性空緣起」豁達積極的真諦。
有一群人,有一個團體,他們明白時間也是空相,從來不把五十年當成時間,而只是億萬個當下而已;他們只求為眾生播下佛法的善因,只有一個想法、一個志業:「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秉持這樣的信念,佛光山的一群人,包括出家與在家眾,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將高雄大樹昔日一塊荒山野地成就了今日巍峨莊嚴的殿堂。經歷五十年,代表「佛寶」的佛陀紀念館、「法寶」的藏經樓與「僧寶」的佛光山教團,由佛光大道串連起來。從此以後,整個佛光山是「佛、法、僧」三寶俱足。佛如光、法如水、僧如田。親近者能得慈悲不滅、法水滋潤、智慧如海、福德圓滿。
開山五十年的佛光山,在佛教史上或許只是一個短暫的片刻,但卻是重要的關鍵轉折。透過佛光山,世間了解佛陀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佛教從此不只再佇立在山林,而是走入了人間;不再只是消極的等待來生,而是積極地為人間創造善美;佛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你我皆可成佛。
開山五十年的佛光山與千年古剎、百年寺院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安然不動,等待香火,而是慈悲實踐、法水源頭、福智雙修的道場。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這五十年來,佛光山編印藏經,出版各類善知識圖書,發行報紙雜誌書畫影音資料,在各地道場設佛光緣美術館,用法音來喚醒智慧,用藝術來洗濯人心。在「僧伽教育」及「社會教育」兩個支脈上廣設學校,為佛教弘法、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各種千手千眼,既救急又救難的布施,讓施與受者都感受到慈悲的溫暖。各式共修法會讓繁忙的眾生得以放下雜亂的心境,得以重拾累世修行的記憶。
開山已經整整五十年的佛光山,絕非僅有莊嚴的殿堂,而是已為眾生播下了菩提的善根、般若的種子。在佛陀入滅後的二千六百年,佛教終於遍及世界每個角落,並重現人間佛教的本來面目。「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已不是祈願文裡的文字,而是成為事實的傳奇。眾人不得不讚歎,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一定是乘願而來,為佛教而來,為眾生而來。
佛光山是星雲大師所建,但星雲大師更告訴世人,佛光山是屬於大眾所有,善男信女都是佛光山的支柱。星雲大師告誡佛光人,佛光山的每一個眾生、每一篇經典,每一株花草,都是菩提種子。世間雖然有成住壞空,生死異滅,但是只要佛光人願意發心、能夠健全,人間佛教必然可以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同存。
世間雖有無常,但眾生慧命所繫的佛光山必然會以各種法相、隨著法輪常轉於人間。
在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的今天,我們應該再聆聽星雲大師這位創建者「最後的囑咐」:「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期願大家未來都能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繼續精進,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為教珍重。」
我們何其幸運,與佛光山一起結緣、成長、學習、布施。五十年只是一個開始,但得此一善緣,已讓我等慧命有殊勝因緣,讓我們彼此護持,讓佛光永照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