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日前出席活動時表示,「年輕人不要做廉價的工作,這是自己作踐自己」,這番話引發爭議。我認為教育部、大學、公司行號與家長,乃至年輕人都要勇於面對與突破。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台灣教育讓學生理想不足,到大學畢業時專業與語言能力又不足夠,很多學生不具跨國移動能力。
如果四年的大學教育學程中得過且過,學無一技之長又不願吃苦,接受傳統產業的勞力工作,獲得每個月22K的待遇是基本的所得。
大專體系的校長、系所主任與教師,能否盡一切能力指導學生,讓每一位畢業生都擁有最佳實力,進入社會接受職場考驗?教育部在政策上對大專院校做好就業輔導,也應該有效規畫。
每一回大企業財團「徵才」時,都以不錯高薪招手。如何讓具知名度公司反映薪資與獲利間平衡,給付員工薪水,媒體與公司工會應該公布與監督,然後才是有制度的鼓勵員工進修與厚植、栽培人才。
進大學第一天,家長就應與子女共商生涯規畫,如畢業後的頭路,讓他們知道未來需要成家立業,都要靠雙手努力,除了苦學、苦讀之外,在人浮於事的殘酷競爭環境中,「自助才能人助」是不變的生存定律。
韓靖(新北市/退休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