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與無認識人間佛教

文/心培和尚 |2016.04.17
1646觀看次
字級
從有與無認識人間佛教圖/人間社
心培和尚圖/人間社

文/心培和尚

圖/人間社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有』為世法,是生活的活用;『無』為出世法,是生命的本體。」世間上一般人的觀念,都是從有形的角度去看,例如我的徒弟、我的金錢、我的人事。你從有的角度看,只看到一半,因為「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的。所以,佛光山今日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就因為有很好的處事原則,那就是:

一、光榮歸於佛陀:在佛光山,每一個人做事的成績表現,所有的成果,都不歸功於個人,而將一切光榮歸於佛陀。因為,我們都是仗佛的光明,仗佛的庇佑而成事,所以要將一切榮耀都獻給佛陀。

二、成就歸於大眾:在佛光山講究集體創作,不標榜個人的特殊貢獻,因此個人不居功,所有的一切成就,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一切成就歸於大眾。

三、利益歸於常住:佛光山平時所收的油香,善心人士所捐獻的善款,乃至過年期間徒眾所收的紅包,都不是私人所有,都是歸於常住,歸於公家。在佛光山上,真正做到涓滴歸公,因此就沒有利益的爭執。

四、功德歸於信徒:假如說佛光山對於國家社會大眾所做的貢獻,有了一些功德,這些功德是誰的呢?我把它歸於信徒,因為這都是十方信徒平時奉獻心力、金錢的結果。因為有他們的佈施,他們的捐獻,佛光山才能成就事業,如信徒捐款給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佛光山才能做出很多文化、教育、慈善方面的事業才能利益社會大眾。

大師在開山弘法精神理念,本著「以無為有」的人生觀,例如大家知道大師沒有錢,就肯幫忙;知道沒有人手就肯協助。所以因為無,反而無窮、無盡、無量、無邊,因此,大師感覺到「無」比「有」更多、更好、更大。

《迷悟之間》書中講到,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手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道:「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甚麼顏色?」四方天王看後,各隨所見,分別說是青、黃、赤、白等不同的色澤。佛陀就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道:「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是甚麼顏色?」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不約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現在手中根本沒有東西,那有甚麼摩尼寶珠呢?」佛陀真實的告訴四天王道:「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呀!」

《心經》要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證得五蘊空後,心中執著就能放下,苦厄自然不藥而癒。明白原來五蘊之生命體本是空性,一切諸法也都是空相,而確實在生活中實踐修行。不管你在感受、想像、決定、了別,這些也都是無常性、無我性,沒有一法真實可得。就因為你能這樣正思惟,才會更積極把握當下生命,完成人生想做的事,而且這件事就是佛法之事,能令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人間佛教菩薩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