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宜興素博文化講壇開講,以〈禪的生活文化〉為題,盼眾人學習三好四給的快樂。圖/人間社記者周云
【記者阮愛惠宜興報導】星雲大師宜興素博文化講壇─〈禪的生活文化〉第二場,雖逢陰雨涼天,聽眾比第一場更踴躍。宜興市副市長尹志華接連兩天都來;西渚鎮歷任書記朱保強、蔣德榮及唐其君,都冒雨趕來。
大師一開場先讓大眾靜心兩分鐘,引導大眾體驗一下參禪的最高境界─聽隻手之聲,感受沒有聲音的語言。大師以非常生活化的小故事,告訴大眾參禪有三個法門─讚歎、慈悲、忍耐。大師指出,修行首重修口,好話帶來運氣、壞話帶來麻煩,夫妻、朋友、上司下屬、親子之間,如果善用讚歎法門,相處的品質絕對大大提昇。釋迦摩尼佛也因為修習讚歎法門,比同時期修行的彌勒佛早三十劫成佛。
至於慈悲法門,大師說:慈悲不難,慈是給人快樂,悲是拔人痛苦;用慈悲與人結緣,人人歡喜。大師自述從小家貧,一生什麼都沒有,但也什麼都不要,而今能在全世界建寺廟和大學,都是慈悲結緣種下的好因。
大師不愛錢,自喻像老母雞,寫一筆字就像下「咕咕蛋」,誰喜歡都可以拿走,得來的錢全數用來作公益。有人比喻大師和王永慶一樣,但大師自認和他不同,他說:「我出家作和尚,虛空世界都在我心中。」
最後講到忍耐法門,大師說,一般人以為忍是吃虧,事實上,忍是拳頭刀槍都比不上的力量。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忍是無上智慧;出了家,若能忍受嘲諷打罵,千生萬死,方能成為上等出家人。忍的工夫有修練的層次,忍之於口、忍之於面、最後忍之於心,忍慣了,心裡就不在意。
藉由讚歎、慈悲、忍辱法門,大師歸納出「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以及「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生活哲學,而這些理念,與中華文化的優秀內容:謙讓、溫和、恭敬、包容、慈愛、和平等,都息息關連。此場講座值逢周六,有更多來自外地的聽眾。來自湖北的楊光武和周定山,以前雖未見過星雲大師,因為朋友引介,前天晚上就坐六小時的火車來。有的人從前只透過視頻看過大師,也有學生看了大師的一筆字受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