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年示範神轎雕刻,他說做輦就是做名聲,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圖/蔡家蓁
【本報金門訊】「從無師自通慢慢摸索,到現在的金門知名木工匠師。」胡青年靠著堅持與巧手,四十多年來共打造與維修了將近兩百頂的神輦,連中國大陸、台灣都有寺廟慕名前來請他打造,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最近主動推薦胡青年參選文化部「二○一六工藝成就獎」,表彰胡師傅為金門地區保留這項傳統技藝。
六十歲的胡青年說,父親是做「土水」的,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從十五歲開始學做木工,靠著自己摸索,技藝不斷精進,後來還學會雕刻神像,也曾多次應邀到台灣的廟宇幫忙修廟。
可以客製化 訂單接不完
「我十八歲就自己做頭家!」胡青年說,他慢慢闖出名號後,三十多歲開始幫金門著名的龍鳳宮打造神轎,也曾有人拿了照片,詢問他可否為水頭關帝廟製作輦轎,他按圖就可以「客製」神轎,後來金門地區大小宮廟,只要需做神轎,一定指名找他。
胡青年透露,學習是很艱辛且漫長的,他最初當小工,先從彩繪梅蘭竹菊開始,再進一步畫牡丹、孔雀及古代傳奇人物,耳濡目染下,在傳統技藝打下深厚根基。
打造一頂全新的神輦,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胡青年說,他偏好用台灣樟木,因樟木防蟲耐久、質地軟好雕刻,其次是檜木、楠木等材料。他說,在民國七十年代,做一頂神轎約要兩萬元,現在打造一頂,需要價十四萬,從中可看出這幾年的物價膨脹。
堅持高品質 尬輦好輕盈
胡青年說,他打造的神輦,完全不用鐵釘,木作皆由傳統工法榫接而成,因此特別牢固、耐用。對品質的堅持,讓他的訂單接不完,近年來也接了好幾張中國大陸、台灣訂單,面對市場消費型態的轉變,他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有信心。
他很驕傲的說,金門的神輦比較輕盈,裝飾精巧,大概重約六十公斤,所以在廟會時可以「尬輦」,但是台灣與大陸的神輦重達九十公斤,連抬起來都很吃力。他也提到,他做的輦上貼的金箔,都是用一張張純金,保證是真材實料。
「做神輦,就是在做名聲的。」胡青年透露,神輦一般要用很久,且都長期擺在廟裡,大家會去詢問匠師是誰,所以「不能漏氣啦」!就是這份對品質的堅持,讓他的每件作品,都受到各界高度肯定。像金城鎮總兵署及山后民俗文化村內所陳列的花轎,都是他的作品。
胡青年感歎後繼無人,四個兒子都沒有人肯繼承他的衣鉢。他說,傳統木雕工藝日漸式微,現代願吃苦學習者實在太少,政府單位應該重視文化傳承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