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探源】 劉邦與清明節──掛紙的故事

文/吳吉田 |2016.04.07
5952觀看次
字級

文/吳吉田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寒食節過後,就是清明節掃墓的日子,最能表現中國人盡孝道,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家家戶戶都會上山,去清理過世親人的墓園;上香祭拜時,也會在墳墓四周掛上五顏六色的長條紙──這叫做「掛紙」。雖然大家都依樣畫葫蘆跟著做,卻很少有人知道掛紙的歷史典故。

漢高祖劉邦在弱冠之年,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讓父母親十分憂心忡忡。劉邦對仁慈的雙親說:「不要以為我年輕力壯,不知力爭上游光耀門楣,假以時日,你們會了解我心中的志向,一展長才、鵬程萬里,讓你們刮目相看。」

春來春往,靠著活絡的人脈幫忙之下,劉邦當上了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的小官。一日,他負責解送朝廷徵召的壯丁,到驪山修築秦始皇的墳墓;半途中壯丁紛紛逃走,劉邦勢單力薄無法制止,又怕受到朝廷怪罪下來,受到嚴厲懲罰,只好與剩下的壯丁結伴,逃之夭夭入山林避難。

後來眾志成城,為了揭櫫反抗秦朝的暴政罪行,各地的鄉親父老紛紛起義。由於不管先來後到,劉邦都能知人善任、量才錄用,所以十傳百、百傳千,人潮愈來愈多,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很快地就成為革命運動中一股銳不可擋龐大的勢力。

緊鑼密鼓,兵荒馬亂戰火連天、屢戰屢勝之下,劉邦當上了一國之皇帝,但他的父母親卻早已與世長辭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劉邦做了一個夢。夢境中,雙親音容宛在、歷歷在目,更用慈祥的聲音呼喚他的名字。

大夢醒來之後,劉邦痛哭流涕悲傷欲絕,有感而發地說:「即使不能盡孝奉養雙親至百年樹人,但也要為與世長辭的老人家修建陵寢墓園,否則我做這個皇帝又有什麼用呢?」

於是,劉邦就趕到當初草草安葬雙親的地方,卻只見綠野平疇層巒疊嶂、雲霧瀰漫,根本就遍尋不著雙親埋葬屍骸的地方。

這時候烏雲密布,天空開始下起了細細小雨。細雨霏霏中,劉邦悲從中來淚流滿面、悵然若失。後來,他擦乾眼淚急中生智,就拿出一塊布條,自言自語又信誓旦旦的說:「爹!娘!現在我將這塊布條拋向空中,如果你們在天上有知、有感應兒子的呼喚,請將它帶到你們的墓地。」語畢,劉邦就畢恭畢敬地將布條往上一拋。

說也奇怪,突然起了一陣大風,布條隨著風勢,飄呀飄的落到了一個小山丘上,劉邦快馬加鞭的來到山丘下,抬眼一望,果然找到了雙親的墳墓。

皇帝的言行總是受人矚目,百姓知道了這件慎終追遠的事情後。為了表示對先祖的孝思,大家都倣效皇帝,在親人的墓地掛布條;紙發明了以後,便用紙來代替布條,這就是眾所周知掃墓掛紙的由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