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仁者,就是具備品德的人,要有具體的行動和行為,你無法自己關在門裡大講仁義道德,或是把它作為書面上的一些教條。這不行,你要有行為,要努力建立偉大的功業,這就是後來講的修齊治平,是成為仁者的要求。孔子認為,比干符合這要求,是一位仁者。
比干是中國古代忠臣第一人,被稱為「亙古第一忠臣」或「國神」(一個國家的神)。紂王殘暴,比干去勸諫紂王:「主過不諫非忠也」,看見自己的國王有過失,我不去進諫,那就是不夠忠;「畏死不言非勇也」,如果因為怕死不說話,那就稱不上勇敢;「過則諫不用則死」,發現國君有過就進諫,如果國君聽不進,我就死。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話,所以被古人視作忠的最高典範。
比干曾經強諫三日不去,紂王聽不進他的話,就問他:「誰給你那麼大膽子,連續給我提三天的意見?」比干:「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義。」紂王發火:「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你把自己當聖人看,好,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一般人的心有四竅,心房心室各兩個)。
所以紂王就下令剖開比干的心看一看,實際上是把比干殺掉了。比干終年六十三歲,被殺這一幕天地齊悲,亙古流傳。
【原文】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引自《史記》)
【譯文】比干說:「給人家做臣子,無法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仁者,就是具備品德的人,要有具體的行動和行為,你無法自己關在門裡大講仁義道德,或是把它作為書面上的一些教條。這不行,你要有行為,要努力建立偉大的功業,這就是後來講的修齊治平,是成為仁者的要求。孔子認為,比干符合這要求,是一位仁者。
比干是中國古代忠臣第一人,被稱為「亙古第一忠臣」或「國神」(一個國家的神)。紂王殘暴,比干去勸諫紂王:「主過不諫非忠也」,看見自己的國王有過失,我不去進諫,那就是不夠忠;「畏死不言非勇也」,如果因為怕死不說話,那就稱不上勇敢;「過則諫不用則死」,發現國君有過就進諫,如果國君聽不進,我就死。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話,所以被古人視作忠的最高典範。
比干曾經強諫三日不去,紂王聽不進他的話,就問他:「誰給你那麼大膽子,連續給我提三天的意見?」比干:「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義。」紂王發火:「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你把自己當聖人看,好,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一般人的心有四竅,心房心室各兩個)。
所以紂王就下令剖開比干的心看一看,實際上是把比干殺掉了。比干終年六十三歲,被殺這一幕天地齊悲,亙古流傳。
【原文】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引自《史記》)
【譯文】比干說:「給人家做臣子,無法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