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很多人受傷了,習慣拿優碘來消毒傷口,並讓傷口保持乾燥;最新醫學研究認為,乾燥的傷口反而讓癒合時間變長;溼潤的傷口床,才有利血管新生和細胞生長,讓傷口及早癒合。
藥師蕭天祐表示,現在醫學認為要傷口保持溼潤,多數民眾習慣在傷口擦優碘消毒、殺菌,只要優碘下去,會使細胞活性減少,讓血管收縮,抑制表皮細胞生長,反而延緩傷口癒合。
蕭天祐表示,醫學研究認為,原本身體中就有治療傷口的自然治癒力。所以如果想要早點讓傷口痊癒的話,就應該製造讓自然治癒力發揮的環境,在傷口上消毒,或是傷口上覆蓋紗布都是妨礙自然治癒力的壞方法。
有別以往傳統觀念,現在傷口處理大多採取溼創療法,溼創療法就是保持傷口癒合的最佳環境。所謂最佳癒合的環境,保持傷口適當溼度,傷口上的滲出液有修護作用,保留不弄乾,並且除去會引起化膿的異物及細菌,維持清潔環境。
由於提供的環境良好,使得人體自癒能力更有效發揮,傷口會較快完全癒合。
傷口癒合時會有皮膚表層細胞游移增生,乾燥的傷口較易結痂,遇到結痂時,則皮層細胞難以移動,傷口癒合時間變長,潮溼的環境不容易結痂,最適合皮膚細胞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