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談】我自橫刀向天笑

文/王堯威 |2016.03.28
1658觀看次
字級

文/王堯威

提到這句讓人熱血沸騰的「我自橫刀向天笑」,相信大多數人腦海裡都會浮現出譚嗣同的身影。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出身於官宦之家,他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湖北巡撫,他的生母出身貧寒,對他督促甚嚴,使他養成了勤學勤讀的良好學風。譚嗣同在一八八四年遊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對民間疾苦有較深的體會。

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更加激發了譚嗣同救國救民的決心。於是,他開始加入維新派,希望以變法革新來挽救民族危機。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維新變法運動宣告失敗。在慈禧接連發布諭旨捉拿維新派的時候,譚嗣同卻毅然放棄了逃走的機會,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他表示:「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他決定以死召喚後人挽救民族危亡。

被捕入獄後,譚嗣同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至今讀這首詩,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近讀史書,發現「我自橫刀向天笑」一句,最早卻並非出自於譚嗣同,而是苗沛霖所作。苗沛霖是清末軍閥,一八五六年負責地方團練,與捻軍作戰,勢力不斷壯大後割據一方,第二年又投奔了清軍。在一八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他驅逐清兵,割據安徽;一八六一年開始抗清,接受了太平天國奏王的封號,一八六二年誘捕英王陳玉成獻給了清軍,希望為自己換得紅頂戴;在清軍的壓力下,他又開始反清,最終被清軍擊敗,為自己的部下所殺。苗沛霖可以說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機關算盡,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就是這樣一個奸詐的小人,卻留下了一首〈秋霄獨坐〉:「手披殘卷對青燈,獨坐搴帷數列星;六幅屏開秋黯黯,一堂蟲鳴夜冥冥。杜鵑啼血霜華白,魑魅窺人燈火青;我自橫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誤窮經。」

不得不說,苗沛霖的這句「自橫刀向天笑」還是很有水準的,但是在他筆下,卻只是為自己爭取功名利祿與命運抗爭的目的,全是一己私利、榮華富貴,顯然汙辱了這句詩。譚嗣同雖說也使用了「我自橫刀向天笑」之句,卻讓我們看到了血性男兒不顧自身安危,甘為民族犧牲的錚錚鐵骨。

同樣的一句詩,單單就做人的境界來講,譚嗣同與苗沛霖高下立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