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佑純高雄報導】建山教會現在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福利站」,每周三天的老人日托、三天的部落食堂,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不用擔心爸媽肚子餓。周一到周五的「課後扶植班」,安排老師在教會教小孩寫功課、生命教育課程,不論父母工作的多晚,都不用擔心小孩學壞。這些社福資源都是杜牧師在傳福的過程中發現,並想辦法引入。
原民部落裡,經常可見獨居長者,或祖父母帶著孫子生活,至於村裡的年輕人,幾乎是從國中開始就到外地求學,然後留在大都市討生活,這些現象,建山村也都有。
杜牧師回村服務時,朋友拜託他抽空,去看看他們的爸媽,「我就想,是不是有方法,能照顧到這群老人家?」剛開始杜牧師花心思去看他們,並提供送餐、共食等服務。後來他發現,其實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請經費。
但牧師的養成教育裡,並未學習到如何向政府申請經費,因此杜牧師只好土法煉鋼,不斷詢問相關人員,然後一年年的投案被打回票。
直到十年前,他終於申請到高雄縣政府的補助,成立全縣唯一原民的「老人關懷站」。
縣市合併後,市府建議他改向原民會申請「課後扶植班」,憑著之前的好口碑,順利申請到。八八水災後,他與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成為「一九一九」的服務據點,平時是弱勢村民的「食物銀行」、也為學生開設才藝課程,更能夠為村民提供急難救助。
這些看似很稀鬆平常的補助,都是杜牧師花時間爭取的。也因為他的率先示範,現在許多牧師會向他請益,如何為自己的牧區爭取更多資源,做更多的社會福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