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樹始北周 敦煌壁畫揭祕

 |2016.03.14
1929觀看次
字級
佛陀的一生是佛教歷史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莫高窟第七十二窟〈樹下誕生〉描繪,兩千五百年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在尼泊爾藍毗尼園的一棵無憂樹下。 圖/取自網路
從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五窟的浮塑〈雙樹龕〉開始,樹木的形象就開始有所表現。樹下坐著的人也許就代表著尚未覺悟的佛陀。 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十二日是植樹節,中國大陸敦煌研究院披露二十三幅千年壁畫,揭祕中國古代「與樹有關那些事」,更首次披露莫高窟第二百九十六窟壁畫作品〈福田經變〉記載,中國植樹傳統始於北周。

敦煌研究院表示,在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壁畫中,樹木似乎還沒有作為一個明顯的繪畫元素出現;但是植物紋樣作為一種裝飾圖案已經廣泛出現,如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二窟〈藻井—北涼〉,就展現藻井四周的忍冬植物紋。

從當日披露的壁畫記載看,大約是從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五窟的浮塑〈雙樹龕〉起,樹木的形象就開始在莫高窟藝術中有所表現,出現了「還未覺悟的佛陀喬達摩.悉達多坐在樹下思考」的畫面。

敦煌壁畫的〈樹下誕生—五代〉、〈樹下觀耕—北周〉、〈六年苦行—宋代〉、〈降魔成道—北魏〉、〈釋迦說法圖—隋〉、〈佛陀涅槃—隋〉等壁畫,記錄了在敦煌藝術中有所體現的樹木形象,且釋迦牟尼一生,有很多重要時光是在大自然的森林中度過。

敦煌研究院表示,到了北朝的西魏時期,人物、事件和環境,被更加精密的結合在畫面裡,莫高窟第二百八十五窟就是這個時期的集大成之作,畫面中的禪修者、動物、山林,共同營造出和平幽靜的修行環境,也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

壁畫呈現的起伏山巒和樹林,其間還有走獸出沒,樹木茂密,樹葉連成片像一頂頂帽子,罩在山巒上部的叢林上,具有濃厚的裝飾意味;此外,壁畫〈九色鹿本生〉的畫面空白處,則出現的蓮花和小花小草圖案。

據敦煌壁畫記載,北周的〈福田經變〉是一個獨特的經變題材,其中包含倡議人們安設橋梁便利行人、打井使渴乏者得飲、常施醫藥療救病人、興立堂閣、植樹造園等社會慈善服務的珍貴畫面,也首次在敦煌壁畫裡出現古人植物情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