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長期以負面表述看待兩岸關係的民進黨,在大選中獲勝,如何兌現過往的政治論述,這是蔡英文就職總統前,首先要面對的課題,從兩岸關係到民生議題,如何從在野時的高調,轉化為可行,有效落實執行方案,以掌握話語權為能事,風險和機遇隨著政權即將交接而來。
可能還沒有準備好,但支持者為勝選額首稱慶之餘,以生態環保和社會安全作為切入點,可立即感受到困境,通過朝野爭鋒和政權轉移,民進黨和蔡英文即將執政,有可能化解生態和能源困境嗎?
蔡英文宣稱二○二五年全面廢核,那是十年後的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抉擇,又當如何應對現實,蔡英文有其意識形態的限制,卻要面對內外交逼的困境,僅憑高人一等的思考模式和應對策略,即可能脫困嗎?
蔡英文選前就表態傾向不漲電費,勝選之後表示,要漲也只是小漲一般用戶的電費,這已經開始轉彎了,小漲電費就能廢核、廢煤嗎?依此類推,還有得嚴肅面對的兩岸議題,蔡英文從來拒絕承認兩岸有九二共識,從前年三月學運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起始,且有「天然台獨」的提法,民進黨台獨黨綱具在,既然執政了,如何面對昨日之我,且對選民和支持者具有誠信,兩岸的下一步在那裡?
蔡英文選前選後一再表示,願就兩岸關系維持現狀,且要按憲法體制運作。依中華民國憲法和增修條文,兩岸同屬一中原無問題,況且現階段還僅是一中各表,這是國民黨和馬英九對現狀的表述。
選後民進黨就三月學運提出的訴求,拋出「兩岸監督條例」,以兩岸為名而非兩國論,也似已轉彎,可以相信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也會排除台獨訴求。然而無法正面表述既定的想法和觀點,是否可能出現無法宣洩的心理障礙,甚至激發出戾氣和暴力。
選後可以看到的是,民進黨將為兩岸監督條例提新版本,排除兩國論,而從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然而民進黨立委,要修法廢除國父遺像,立法院長蘇嘉全表示尊重;以轉型正義為訴求的提案,要立法制裁從事兩岸談判的官員出賣台灣,對二二八史實有逆反的解釋。
兩岸能否持續發展和島內去中國化是否會成為夢魘,則是衡量蔡英文執政前及執政之後最大的指標。有若干跡象顯示,蔡英文會打模糊仗,從底層放縱,讓一切成為既成事實,再尋求降溫,避開朝野對決。
有人說,蔡英文回不去了,還是台灣回不去?這是一個極端的命題,但有可能成為五二○之後的現實,可預料北京會很務實地面對天然獨,是耶非耶,蔡英文會否和北京對賭,但可以確認蔡英文會選擇一個北京難以對台灣直接下手的策略。
甚至有人在選後的氛圍中唱,可以忍受邦交國一個接一個離去的打,只要台獨能闖出來,這些都可以承受,在人事分配的幻想中,確有一些支持者正享受著加官晉爵的未來。
伯納德·克裡克(Bernard Crick)在他的《為政治辯護》(In Defence of Politics)一書中所寫的,「政治是一種不需要過度使用暴力而治理存在分歧社會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