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的〈父子騎驢〉,敘述一對父子牽頭驢去趕集,因難忍路人非議而改變作法,從不騎驢↓父騎驢↓子騎驢↓人扛驢,大費周章、四度屈就輿論,最後仍被路人嘲笑、害驢子驚恐跌入河中淹死的可悲故事,旨在告訴讀者:人多口雜,凡事無法讓人人稱心如意。
將故事帶入現實,以推理小說形式彙整路人(嫌犯/證人)相關證詞:
村姑:「有驢不騎,從沒看過這麼笨的人。」
老人:「老懶鬼!你好意思讓兒子一個人走?」
大媽:「現在的年輕人有夠草莓,走個路怕腳痠啊?」
激進動保團員:「人騎驢不道德,我要告你。」
犯案動機:父子牽驢去趕集。
省視這起「開放空間殺驢事件」,不難發現這個城市的人是瘋狂的,每一句批判都把「父子與驢」這種平凡小事無限放大。如同魯迅與尼采批判社會道德吃人,〈父子騎驢〉只是委婉地表達「人真的可能被口水淹死」的道理,在網路輿論氾濫的今天聽來既諷刺又真實。然而,真正的殺驢兇手卻非他人,就是這對隨輿論起舞的父子。荒謬的真相,在在警醒我們:唯有培養堅毅不屈的人格、足以判斷真偽的眼光,才能在今日混沌不清的資訊社會中自適自得。(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