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堯威
一九○九年十月四日晚,晚清重臣張之洞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早年為清派的首領、後來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雖然毀譽不一,但是他留給子孫的「遺產」,卻值得我們稱道和反思。
由於肝病的劇痛,張之洞感覺到大限將至,於是將子孫叫到床前,叮囑道:「勿負國恩,勿墮家學,勿爭家產,勿入下流。」劇痛使他大口喘息,接著說:「我生平學術行十之四五,政術行之五六,心術則大中至正矣。」
張之洞遺言中的「勿爭遺產」,實在是不夠恰當,因為的確沒有什麼家產可以爭奪。雖然很多史學家都批評張之洞在洋務運動中「斂財」的做法,卻都異口同聲說張之洞「歿後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而已」、「任疆寄數十年,及卒,家不增田一畝」,張之洞作為封疆大吏,卻家無餘財,其清廉的確令人佩服。
他的幕僚辜鴻銘,素來以直言不諱而聞名,但是辜鴻銘對張之洞處理身後事的方式卻是讚歎不已:「文襄(張之洞的譜號)及甲申后,極力為國圖富強,及其身歿後,債累累不能償,一家八十餘口,幾無以為生。」
張之洞曾經說過,他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氣。」並且用一生踐行了三不爭。他的子孫中出現很多傑出的人才,這應該與他治家治學有方很有關繫,自然也與他所留下的「遺產」密切相關。
看似沒有財富的「遺產」,卻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張之洞的「遺產」,讓我們懂得了應該給子孫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