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古人】張之洞的遺產

文/王堯威 |2016.02.25
2010觀看次
字級

文/王堯威

一九○九年十月四日晚,晚清重臣張之洞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早年為清派的首領、後來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雖然毀譽不一,但是他留給子孫的「遺產」,卻值得我們稱道和反思。

由於肝病的劇痛,張之洞感覺到大限將至,於是將子孫叫到床前,叮囑道:「勿負國恩,勿墮家學,勿爭家產,勿入下流。」劇痛使他大口喘息,接著說:「我生平學術行十之四五,政術行之五六,心術則大中至正矣。」

張之洞遺言中的「勿爭遺產」,實在是不夠恰當,因為的確沒有什麼家產可以爭奪。雖然很多史學家都批評張之洞在洋務運動中「斂財」的做法,卻都異口同聲說張之洞「歿後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而已」、「任疆寄數十年,及卒,家不增田一畝」,張之洞作為封疆大吏,卻家無餘財,其清廉的確令人佩服。

他的幕僚辜鴻銘,素來以直言不諱而聞名,但是辜鴻銘對張之洞處理身後事的方式卻是讚歎不已:「文襄(張之洞的譜號)及甲申后,極力為國圖富強,及其身歿後,債累累不能償,一家八十餘口,幾無以為生。」

張之洞曾經說過,他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氣。」並且用一生踐行了三不爭。他的子孫中出現很多傑出的人才,這應該與他治家治學有方很有關繫,自然也與他所留下的「遺產」密切相關。

看似沒有財富的「遺產」,卻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張之洞的「遺產」,讓我們懂得了應該給子孫留下什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