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英國大選,保守黨魁卡麥隆向選民保證,如果順利當選,首相任內將舉行全民公投,決定英國是否續留歐洲聯盟。當時多數專家認為,無論誰勝選,全民公投勢在必行,然而英國脫離歐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選情揭曉,保守黨果真完成以最大黨組閣的心願,卡麥隆旋即展開一連串與歐盟協商,期能爭取到最大經濟利益和政治斡旋空間的條件下,說服英國選民在關鍵時刻投下續留歐盟的一票。
卡麥隆日前和歐盟取得共識,風塵僕僕回到倫敦,宣布六月二十三日舉辦公投。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英國是否真會脫歐?已無人敢斷言「不可能」,保守黨內部權力鬥爭的白熱化,使公投焦點轉變,歐盟不再是真正主角,而是保守黨的政爭。
在各界組成「脫歐」陣營中,一向擅於製造噪音,多來自民粹主義和投機型政客,雷聲大、雨點小,觀察家總認為打動主流民意的機率並不高。
孰料在卡麥隆敲定公投日期之際,數位重量級保守黨員紛紛加入「脫歐」行列,為公投選情投下極大變數,最受矚目的一位是司法部長高夫,另一位則是動見觀瞻的倫敦市長強森。
高夫是爭議性人物,在保守黨舉足輕重,長久就有反歐傾向,一直被視為反歐派系最有可能出掌大權者之一,他公開表態,為脫歐陣營增添了政策訴求籌碼。
至於強森則被視為非典型政治人物,經常不按理出牌,多有驚人之語,不僅是媒體寵兒,更深受選民喜愛,頗有類似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群眾魅力。
強森和卡麥隆是老同學,互爭雄長數十年,媒體將他視為繼承卡麥隆首相寶座人選之一,但與歐盟協調過程中,現任財務大臣奧斯本成了卡麥隆最屬意的接班人,高夫和強森選擇此刻與卡麥隆決裂,高呼脫歐,挑戰下任黨魁的決心呼之欲出。
選民喜歡強森,並不代表對他言聽計從,強森最大的強項之一,在於溝通能力,很多乍聽之下或許不倫不類的點子,透過強森的口中說出來,往往變得值得考慮,強森支持脫歐派系,讓「留歐」陣營如臨大敵,不敢再對四個月後的公投掉以輕心。
自從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市場(後蛻變為歐洲共同體、再蛻變為歐盟),四十多年來,歐洲議題始終是保守黨內部最大的致命傷,不僅導致柴契爾夫人倒閣,也讓繼任的梅傑面臨黨內反歐派的掣肘,一九九七年慘敗給工黨布萊爾,隨後十幾年在野,保守黨內親歐、反歐勢力不斷拉鋸,造成保守黨揆接二連三換人,讓工黨三連霸,二○一○年大選,布朗政府內憂外患夾攻下,人心渙散,但卡麥隆所領導的保守黨未能一舉告捷,仰賴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
卡麥隆二○一五年全面執政,與保守黨上次全面執政相隔將近二十年。卡麥隆原欲藉歐盟讓步,壯大「留歐」陣營的聲勢,達到團結保守黨目的,孰料歐盟的去留問題,反成為卡麥隆政治生涯最大轉捩點。
六月底公投後,英國若脫歐成真,卡麥隆勢必下台,保守黨將成反歐派主政局面;倘若繼續留歐,則風雲一時的高夫、強森等人,恐怕將淡出政治舞台。
無論公投結果如何,今年暑假後,英國政治版圖將重新洗牌,執政的保守黨會是全新生態。
蔡明燁(英國/歐洲台灣研究協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