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敦煌研究院研究顯示,元宵節點燈等習俗與唐宋時期敦煌佛教儀式有密切關係,而當時這些點燈儀式更由當地最高官員主持,可見唐宋時期對元宵節的重視。
研究顯示,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歷代都有在慶祝農曆正月十五的習慣,如南北朝時期就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神、打簇、角抵戲等活動。但是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大量唐宋時期的燃燈文,以文獻形式說明敦煌地區慶祝元宵的活動與佛教有密切關係。
敦煌出土的許多古老文獻和壁畫中,都有記載唐宋時期敦煌人在農曆正月十五舉行非常隆重的燃燈活動,由當地最高官員主持,敦煌當地的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都參與其中。
之所以隆重,是因為上元燈節(即元宵節)在唐代被正式確立為官方節日。而受到佛教提倡農曆正月齋戒行道的影響,唐宋時期的敦煌人會結社出資,上交穀物、供品及燈油供佛,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平安、幸福。
文獻中以「燈燃千樹」、「食獻銀盤」、「供萬佛」、「奉千尊」、「傾城」、「合郡燃燈」等詞彙描述當時敦煌慶祝元宵的場景,可以想見燃燈活動是古代「全郡」參與的大型活動。
敦煌研究院認為,敦煌地區的燃燈活動有很多留存在古老的文獻和壁畫中,據考證與印度的佛教習俗有關。
受到佛教因素影響,唐宋時期的敦煌正月十五的燃燈活動具有明顯的佛教特徵,又與古代印度佛教淵源深遠,顯示出多元文化融合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