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語言也要「健康檢查」。台灣原住民族首度施行「族語健檢」發現,在原民會認定的十六族中,以邵族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族語的比率最低,不到一成。
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世新大學進行「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首度針對官方認定的十六個台灣原住民族所使用的四十二種方言,進行原住民族語言健康(活力傳承)普查。
調查結果顯示,各原住民族普遍呈現年紀愈輕愈不會使用族語,且台灣原住民的族語傳承現況呈現「傳而未承」甚或「不傳」的危機。二十歲以下的年輕原住民使用族語的比率僅約百分之二十五,六十一歲以上原住民則有百分之七十九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族語。
其中,二十歲以下的邵族年輕人使用族語的比率僅百分之九點九,為各族最低。泰雅族二十歲以下年輕人使用族語的比率最高、逾百分之七十。耐人尋味的是,與邵族同樣被視為高度漢化的噶瑪蘭族,二十歲以下年輕人逾百分之二十九會使用族語。
負責這項研究計畫的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副主任曾麗宜認為,各族使用族語的比率可能受居住地區、地緣合作或通婚關係等因素影響。如:邵族群聚在南投日月潭一帶,他們會跟信義鄉的布農族人合作或通婚,導致他們沒有使用自己的邵族語,反而使用布農族語。又如賽夏族因居住在苗栗一代,與客家、泰雅族混居,所以賽夏族人有時不講自己的族語,而講客語或泰雅族語。
曾麗宜說,原鄉地區會講族語的比率較都會地區高。但在族語傳承方面,僅有三成的家長會教導子女族語。再加上原鄉人口遷移到都市地區的情況日益普遍,更加劇族語傳承的困難。她強調,族語的傳承不能只靠政府努力,族人也要主動積極學習族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