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依璇、廖漢源
近年來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大自然的反撲愈來愈劇烈。不久前,在巴黎召開通過的《巴黎協定》,成為繼《京都議定書》後,最重要的氣候約定。本周及下周的專題,對國際間排碳抗暖化的共同目標作深入分析,希望大家一起身體力行節能減碳,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小島國家的集體呼救
同一鍋溫水裡,總有幾隻青蛙比其他青蛙更先感知到水溫的變化、更早做出掙扎的反應。從全球暖化問題來看亦然,雖說氣候變遷攸關全球,或說控制暖化是所有國家共同承擔的責任,但當一些國家還在全力發展經濟、不願放棄傳統燃料的同時,另一些國家已經迎來危急存亡的一刻,大聲疾呼控制暖化的急迫性。
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大會(COP21)中,四十四個島國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四處奔走發聲,呼籲各國在巴黎協議中,把控制全球氣候升溫的目標,從攝氏兩度以內進一步訂為一.五度以內,因為他們的領土再也承受不住比一.五度更寬鬆的標準。
這些國家當中有很多是台灣的邦交國,雖然在人口和經濟規模上都小得容易令人忽視,在氣候大會上,他們卻最活躍,也最有資格大聲說話,因為「氣候變遷」四字對他們來說,不是世紀末才會來臨的災難,而是每天睜開眼睛面對的現實。
「說到氣候變遷,並不只是海平面上升,還有降雨形態改變和平均溫度改變」,索羅門群島環境部常任祕書馬塔奇(Melchior Mataki)接受訪問時說,近年愈來愈劇烈、愈來愈頻繁的颶風,連連造成這個小國重大經濟損失。
「光是二○一四年,颶風就造成全國百分之九的國民生產毛額損失」,他說,更別提去年也來了好幾個強烈颶風,損失慘重不在話下。
氣候變遷除了導致海平面上升、天災更猛烈,連帶影響農產收穫、衛生防疫、土壤鹽化和淡水供應,每一樣都與生存息息相關。
索羅門群島中的舒瓦瑟島(Choiseul)居民住得離海岸太近,政府正在澳洲協助下規畫遷村到海拔較高的地帶,但要花上數年時間才能完成基礎建設和人員遷徙。
這是太平洋島國因氣候暖化而大規模、有系統遷徙的首例,且應該不會是唯一一例。
海平面再上升一公尺
逾十一萬人將被迫遷徙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二○一四年十一月的報告,自工業革命後的一八八○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攝氏○.八五度。隨著開發中國家急起直追地發展,若人類什麼都不做,在最糟的情況下,本世紀末的氣溫可能會比二○○五年升高四.八度,兩極極冰和冰河將大量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九十八公分。
台灣的邦交國之一、位於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全國平均海拔僅有兩公尺,即使海平面僅上升一公分,都代表生命財產受到更大威脅,何況上升將近一公尺的高度,若成真無異於滅國。
馬紹爾群島總統羅亞克(Christopher Loeak)在氣候大會上致詞時說,「我們知道最糟的狀況還沒到來,對我們而言,氣候大會必須是個歷史轉折點、一場給予我們希望的會議。」
非營利組織「拯救加勒比」(Caribsave)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於二○一○年發布的《氣候變遷損害量化及強度》報告指出,若海平面再升高一公尺,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的十五個成員國將有超過十一萬人被迫遷徙,影響範圍包括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海地、貝里斯、聖文森等,這些都是台灣的友邦。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台北時間十三日凌晨),一百九十五個締約國終於通過《巴黎協定》,把目標訂在世紀末前限制全球平均升溫於兩度以內、並朝一點五度方向努力。雖然一點五度只是附加目標,也算是對島國的意見有了交代。
不過,依據不同國家的科學機構估算,即使提交溫室氣體自主預期減量貢獻(INDC)的國家都完成自己承諾的減碳目標,世紀末的升溫可能仍會超過兩度,遑論要限制在一點五度更是難上加難。
剛出爐半個月的《巴黎協定》是一百九十五個締約國多年來互有堅持互有妥協的成果,比《京都議定書》更稱得上是一份真正的全球氣候協議,「歷史」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否真能成為島國期盼的「轉折點」,得看各國政府返回崗位後的落實作為了。
已開發國家碳排政策不一
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Day After Tomorrow)描述氣候急速變化,海水吞沒紐約曼哈頓,超大型颶風籠罩北半球,溫度急凍,人類恐遭滅絕,多數科學家認為這純屬小說創作,但也有科學家支持類似現象已悄悄降臨。
地廣人稀
氣候變遷人民冷感
美國地大物博,除了人口密集的大都會,似乎感受不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不過北美大陸常態天氣近年也開始出現轉變。颶風威力增強,卡崔娜(Katrina)與珊迪(Sandy)颶風吞沒紐奧良與紐澤西沿岸;暴雨及澇旱不規則的在西岸與中西部出現;加州長期缺水;各地氣溫劇烈變化,溫暖的南方也出現暴雪;冬季時間縮短等。同在地球村,氣候變遷不會忘記輸出大量二氧化碳的美國。
美國氣候變化的理論,奠基於墨西哥灣北上的暖流與北極南下的冷流,隨地球自轉分別流向北大西洋的上層與底層,兩者中和讓北美與歐洲的氣候較為溫和。不過北極冰層因暖化解構,導致洋流體系改變,可能造成北美氣溫快速下降,並波及東南亞,出現長期乾旱。
德國艾佛瑞德維根納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二○一五年的一項研究,與美國德州科學家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的報告,均證實這些論點。
相對於亞洲與歐洲,美國人口較稀疏,氣候變遷的急迫感未如他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指出,百分之四十五的美國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是嚴重問題,百分之四十一指現在已危害人類,百分之三十表示已損及個人,這三項指標比全球平均數都低了一成。
氣候議題成籌碼
國際各有盤算
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看法不一,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者的看法更是南轅北轍。皮尤研究還指出,百分之六十八的民主黨受訪者認為這是嚴重問題,共和黨只有兩成;百分之四十二的民主黨支持者認為氣候變遷已損及個人,共和黨僅有兩成;百分之八十二的民主黨支持者認為應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共和黨則只有五成。
這樣的意見傾向也反映在政黨輪替下的美國能源與氣體排放政策上。一九九○至二○○七年柯林頓與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隨經濟成長逐年提高;歐巴馬政府則把全球氣候變遷列為優先政策,二○一三年的總排放量為六十六億七千三百萬噸,較一九九○年增加百分之六,比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九。
在國際舞台上,氣候變遷是強權政治交易的籌碼。美國希望拉攏中國大陸做全球表率,兩國領袖去年九月在華府會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二○一七年起實施二氧化碳排防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為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大會(COP21)鋪路,不過共和黨認為北京不會信守承諾,減碳宣言置美國於不利地位。
美國國會在一九九八年,否決一百四十一國在日本簽署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美國不得已必須退出。共和黨反對氣候變遷政策的態勢未變,總統歐巴馬雖繞過無法掌握的國會,以行政命令執行各項排減措施,但COP21若有重大決議仍需國會同意。
美國與歐盟為能源使用與氣體排放大國與地區,但中國大陸、印度與巴西等仍追求高速經濟發展的國家,均要求工業化國家多負擔些環保責任,但美國和歐洲等已開發國家不願再降低排放標準,為這些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排放物買單。
此外,氣候變遷未如伊斯蘭國與恐怖主義蔓延等問題來得迫切,當國際焦點移轉,氣候協議的關切性降低,國際領袖也傾向不願為此讓步。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六年一月號,
http://www.cn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