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培育博士人才 教育部宜鬆綁

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2016.02.12
1425觀看次
字級

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近幾年來,在少子化衝擊下,除了大學招生困難,也面臨「老的一直退,新的進不來」困境:大批教授將退休,卻找不到年輕人遞補。

根據統計,台灣每四個大學老師,就有一個超過五十五歲,未來十年,將有一萬多名教授即將屆齡退休,尤其台、政、清、交、成等頂尖大學,更有超過三分之一將在十年內退休。

隨著中國大陸、印度等高等教育崛起搶人才,加上先進國家教授待遇普遍較佳,許多尖端科技與商管的系所,已招不到海外新人,影響大學發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去年八月,教育部公布補助大學院校推展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日前教育部長又公布一份一○六年後頂大時代的青年學者養成計畫。這些政策,無論是加強本國大學與國際學府的合作辦學,或以博士培育為目標, 透過國內院校、公費留考和世界排名前五十大學合作,及教育部、大學和國際知名大學共同為台灣培養博士人才,似乎都要克服三大問題:就業保障、薪資待遇及政府會計制度。

首先,無論是教育部公費留考,科技部等選送出國修習博士學位,很少聽說可提供就業保障。二十多年前,行政院研考會曾以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等名義,考選公務人員,帶職帶薪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返國後有服務義務等,吸引無數優秀人才前往國外攻讀名校。比起另一個毫無工作保障的教育部公費留考制度,當年該計畫,更為政府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然而在當前公共政策講求公平的時代,如何要求各大學開出聘用的承諾,日後恐為爭議之源。其次,在國內大學教師齊頭式平等低薪底下,並且專職教授不可在外兼職,需與業界保持距離等規定,加上在論文發表作為主要學術表現下,教授很難透過業界合作,結合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產業做出貢獻,與更新個人專長。

其實如果加上退休後的待遇與醫療保障,台灣人文社會方面教授的薪資差距並未太大,主要缺人還是在稀有人才、具市場價值或尖端科技的系所,在物以稀為貴下,台灣大學教師薪水一直未能有效區隔與彈性化差別待遇,齊頭式的低薪,年輕人不願屈就回台任教的原因。

第三,國內僵化及過時的會計制度與官僚體系,是讓大學教師卻步的重要原因。學界流傳一句話:做研究、寫論文我在行,請不要叫我核銷報帳!許多大學教授都遭遇過計畫經費與項目無法核銷的困境。納稅人的政府預算固然須分分珍惜,但如果制度是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而不是為人及為學術做服務,那這套僵化且過時的會計制度與官僚系統,只會阻礙改革與進步。何況這其中還存在把持資源的學霸、與不肯改變革新的官僚,同樣會將人才的聰明才智消磨殆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