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近幾年來,在少子化衝擊下,除了大學招生困難,也面臨「老的一直退,新的進不來」困境:大批教授將退休,卻找不到年輕人遞補。
根據統計,台灣每四個大學老師,就有一個超過五十五歲,未來十年,將有一萬多名教授即將屆齡退休,尤其台、政、清、交、成等頂尖大學,更有超過三分之一將在十年內退休。
隨著中國大陸、印度等高等教育崛起搶人才,加上先進國家教授待遇普遍較佳,許多尖端科技與商管的系所,已招不到海外新人,影響大學發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去年八月,教育部公布補助大學院校推展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日前教育部長又公布一份一○六年後頂大時代的青年學者養成計畫。這些政策,無論是加強本國大學與國際學府的合作辦學,或以博士培育為目標, 透過國內院校、公費留考和世界排名前五十大學合作,及教育部、大學和國際知名大學共同為台灣培養博士人才,似乎都要克服三大問題:就業保障、薪資待遇及政府會計制度。
首先,無論是教育部公費留考,科技部等選送出國修習博士學位,很少聽說可提供就業保障。二十多年前,行政院研考會曾以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等名義,考選公務人員,帶職帶薪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返國後有服務義務等,吸引無數優秀人才前往國外攻讀名校。比起另一個毫無工作保障的教育部公費留考制度,當年該計畫,更為政府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然而在當前公共政策講求公平的時代,如何要求各大學開出聘用的承諾,日後恐為爭議之源。其次,在國內大學教師齊頭式平等低薪底下,並且專職教授不可在外兼職,需與業界保持距離等規定,加上在論文發表作為主要學術表現下,教授很難透過業界合作,結合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產業做出貢獻,與更新個人專長。
其實如果加上退休後的待遇與醫療保障,台灣人文社會方面教授的薪資差距並未太大,主要缺人還是在稀有人才、具市場價值或尖端科技的系所,在物以稀為貴下,台灣大學教師薪水一直未能有效區隔與彈性化差別待遇,齊頭式的低薪,年輕人不願屈就回台任教的原因。
第三,國內僵化及過時的會計制度與官僚體系,是讓大學教師卻步的重要原因。學界流傳一句話:做研究、寫論文我在行,請不要叫我核銷報帳!許多大學教授都遭遇過計畫經費與項目無法核銷的困境。納稅人的政府預算固然須分分珍惜,但如果制度是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而不是為人及為學術做服務,那這套僵化且過時的會計制度與官僚系統,只會阻礙改革與進步。何況這其中還存在把持資源的學霸、與不肯改變革新的官僚,同樣會將人才的聰明才智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