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陸官方將大幅限縮陸客團來台配額的消息屬實,這將是兩岸關係可能生變的一個警訊。
說是警訊,絕非危言聳聽。從經濟面來看,近八年來,陸客來台人數的成長曲線一路往上飆升,二○○八年來台人次祇有三十二萬多人,但二○一五年已增加到四百二十萬人左右。再以觀光外匯收入來計算,二○○八年陸客帶來的觀光收入祇有一百億左右,但二○一五年已超過兩千億元。
亦即,若大陸官方確定將削減三成陸客團配額,來台陸客人數將減少約一百四十萬人,損失的觀光收入約為七百多億元;這樣的結果不但對台灣整體經濟有損,靠陸客來台觀光為生的業者,連生計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但跟經濟面影響相比,限縮陸客來台配額的政治面影響更令人憂心,二○○八年前,陸客團不能來台,是政治因素使然;二○○八年後能夠來台,也是政治因素使然;未來若限縮一路成長的陸客配額,當然更是政治因素使然。
而所謂的政治因素,指的就是兩岸關係的好壞,指的也是大陸官方如何看待並且處理兩岸關係的互動。換句話說,大陸官方過去八年一路放寬陸客來台配額,乃是「熱處理」兩岸關係,但若決定限縮配額,則是「冷處理」兩岸關係,代表大陸官方的對台政策,已開始出現戰略轉變的跡象。
而這個戰略轉變的跡象,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大陸官方看壞未來的兩岸關係,限縮陸客配額其實祇是限縮對台政策的一個起手式,也是對台灣未來政府的一個預防性警告:兩岸關係未來是好是壞,甚至台海情勢是緊張或和平,主動權操諸北京,而非台北。
大陸官方的戰略評估構想應該是:在今年五月二十日之前,台灣雖然仍是與北京友善的國民黨執政,但限縮陸客配額,目的並不是在「制裁」國民黨政府,而是「敲山震虎」,敲給對北京不友善的蔡英文聽,震給反對一中的民進黨看。如果敲山震虎沒有收到北京所期待的回應,大陸官方未來不排除以逐步、逐項、逐點的手段,限縮所有過去八年所推動的各項「惠台」政策,包括經貿,包括外交,甚至包括國際組織等等。
但限縮陸客配額,能「制裁」台灣嗎?能。逐步逐項限縮各項對台政策,能「制裁」台灣嗎?也能。但限縮陸客配額與限縮對台政策一樣,最後也是最大的受害者都是台灣民眾,北京本來想「制裁民進黨」,結果卻「制裁」了台灣多數民眾,讓他們更同仇敵愾,反中仇中,這樣的結果,難道是大陸官方所欲達成的戰略目的?
即使是一般的國際關係,國與國之間都把「制裁」當成「最後的手段」,大陸官方祇因台灣又一次政黨輪替,就把「制裁」當成「最初的手段」,也未免太以大欺小,太不瞭解台灣,太小看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