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狗狗GoGo義工隊」透過「大夥來講動物的故事」活動,邀請社區長輩來分享飼養寵物的經驗。
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教育部青年署推行「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十多年,至今開發三百多個行動計畫。南華大學「狗狗GoGo義工隊」在校園旁的社區推廣友善動物,並到國小宣導動物保護觀念;中華大學「景觀和平獵人團隊」到原住民部落,設計以部落周邊學生為對象的夏令營,讓原住民孩子重新認識部落文化。
南華「狗狗GOGO義工隊」在校內實踐保護流浪動物時,發現單靠學生義工於校內替流浪動物結紮,無法達到有效減量,因為校外流浪動物會持續進入校內,轉而從鄰近社區著手,盼藉由社區居民自主組義工隊等方式,解決社區流浪動物問題。
團隊成員康雅晰表示,一般農村居民對狗的看法較工具性,不像都市居民與犬隻的陪伴及寵物關係。團隊於上林社區展開動保方案,結合社區老、中、青三代共同推動四種類型的服務活動,包含國小課輔班、社區關懷據點動保活動、國小教育宣導及社區導覽,藉此提升社區動保意識,並建立一套完善的動保制度,盼能推廣到鄰近的每個社區,讓流浪動物達到全面的保護流浪動物。
團隊透過「大夥來講動物的故事」活動,邀社區長輩分享飼養寵物的經驗,了解長輩飼養寵物的狀況;長輩也能在口述中,回憶與動物的相處時光;也在社區內舉辦照片展、影片展,讓居民更重視和狗之間的連結及深厚情感。
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學生則組成「中華景觀和平獵人團隊」,深入新竹縣五峰鄉和平部落,與居民合作修繕部落祖靈祭祀場及獵人學校步道及走道。
隊長江明憲說,團隊去年暑假籌辦獵人營隊活動,整合部落的傳統技藝、生活禮俗、求生技巧等,讓中小學生重新認識部落文化,外地人則能藉參與活動,了解原住民老祖先的生活智慧。
在環境勘查時,團隊見到許多亞熱帶闊葉林的代表性植物,其中不乏原住民日常生活的民俗植栽,是環境教育最佳素材。但近年因高經濟果樹植栽,許多原始林地被水蜜桃與甜柿取代,團隊及居民討論後,發現當地極需建立部落植物生態檔案,再據以擬定環境復育計畫。
團隊因此把蒐集到的資料彙集成圖冊,並建檔上網,交由部落管理,期望透過資料庫建立及培育部落導覽員,協助和平部落發展為永續生態文化園區,建立特色觀光產業,一同為部落找出路。